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策略
面临的挑战:资源、环境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三是应对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三大挑战。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能源和环境瓶颈,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三项重大发展挑战。如果没有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大量的净资金转移,将造成金融资源分配在区域间的巨大差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内部及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失衡等已经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独特背景。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半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一方面,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还有大量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融资建设;另一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使长期处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产产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水平转变。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2%,距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正是这个差距和压力决定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更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里,中国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需求,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际合作,从中熟悉国际规则并寻求与掌控其发展空间。一方面,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发展到国际市场“开发”资源;另一方面,在促进全球GDP增长的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建立从“开发”理念到“发展”理念的模式转型,并向投资对象国输出整套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相结合。
确切地说,就是只要中国继续成长,市场就会继续为中国所用。当中国成为整合全球的能源、资源、人口、资本和技术的主要大国时,这些生产要素必然开始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将改变与中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相关联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国家地位的改变最终会导致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从宏观制度的层面来看,中国推动全球化的过程将是一个国际金融与贸易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随着在全球的可兑换性逐步增强,人民币必将发展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货币之一。从微观市场供求层面来看,中国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将是下一步改革突破口,但一直以来基础产业改革进展缓慢,出现很多垄断现象,并导致经济低效率运行,基础产业改革将释放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快速采取行动: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转变。中国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启动内需的口号,但内需为什么却越来越萎缩?固然,收入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与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的过度市场化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但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外国直接投资则是另一个主要原因,而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造成收入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世界工厂为标志。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参加全球生产分工,通过大力吸收效率驱动型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企业间贸易来扩大出口。在能源、资源以及产品方面大进大出,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依靠加工贸易,靠位于全球生产链中的低端劳动分工来参与整个全球化过程。事实上,中国目前的GDP里70%以上与贸易有关,跨国公司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率,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将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