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在关切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及认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面对民族主义思潮正反双重特性,我们要积极引导,防范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另外,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增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能力。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 国家利益 民族自信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围绕国家主权安全、国家统一、文化自信和海外人员言行遭遇等主题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点。
聚焦主权安全
国家利益的受损往往会使国内民众掀起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如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事件”和“萨德事件”等。2017年,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领土主权安全的事件依然是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涌现的导火索,如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朝核和萨德问题等。
2017年朝核和萨德问题是2016年矛盾的延续和深化。2017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一有新态势,中国民众就会在网络上作出回应。绝大多数国内民众站在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对朝鲜、韩国和美国的有关行为表达了强烈谴责和不满。国内民众对待朝鲜的态度是认为其不顾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屡次进行核试验,威胁中国东北安全;对待韩国的态度是认为其不顾中方严正交涉依然引进和部署“萨德系统”,对中国战略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对待美国的态度是认为其在东北亚拉动韩国、日本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搅动东北亚和平稳定局面。可以看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国内民族主义者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也给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民意上的支持。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涌现下,赴韩游客明显减少,一些民众发表“国家面前无偶像”等类似言论。中国外交部在回应国家限制中国民众前往韩国旅游的指责时就指出,中韩交流合作要有相应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氛围。
印度成为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主要指责对象。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引燃了中印两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国防部长发表所谓“2017年的印度和1962年的印度已经完全不同了”的言论。同样,我国互联网平台上也充斥着民族主义的声音。一方面,民众因为中国政府、军队以及党报的密集强硬发声而欢欣鼓舞,支持中国政府和军队采取强硬措施好好教训印度;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政府一再释放善意、保持克制以及没有切实举措而指责中国政府懦弱,对此表达失望和不满。
中国自近代以来被西方列强侵略,遭受侵略和凌辱,中国民众由此形成了“受害意识”。每当他国做出挑战我国领土主权以及威胁我国安全的行动,就会激起国内民众的“受害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往往与民粹主义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主义者通过翻出历史旧账以及发表极端言论等方式,掀起国民仇恨,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试图胁迫政府采取强硬态度,给政府制定对外政策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国家整体战略安排。而当政府的举措和行动不能遂其意时,民族主义又将矛头转向政府。
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题。因而,在两国出现纠纷和争端时,民族主义尤其是两方的民族主义都一味以本民族利益为导向,反而会进一步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无益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也不利于长期的信任与合作。
聚焦国家统一
近几年,两岸关系和香港“一国两制”实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牵动着大陆(内地)民族主义者的神经。
2017年,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总体保持克制,不过仍有不少小动作,引起了大陆民族主义者的关注。这一年,蔡英文主要从机构变革、文化台独和“去蒋”三个方面进一步实施“去中国化”:废除了拥有近九十年历史的“蒙藏委员会”,修改中小学课纲等。面对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去中国化”行径,大陆民众纷纷指责民进党“倒行逆施”,有民众认为要对民进党“面上台独”不成、转而进行“面下台独”的活动给予足够警惕。另外,蔡英文12月11日接见“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时指出“台湾是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相关方,可以在这个区域作出更多的贡献”。对于蔡英文的言论和企图“挟洋自重”的行径,大陆官方和民间均指责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台湾问题上,2017年发生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事件也使许多民众在网络上纷纷谴责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更进一步表达了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定推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意志。
香港自“占中事件”之后,“港独”言论和行为一直非常活跃。2017年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校内出现许多带有“港独”字眼的海报和横幅,5日晚,一名内地女生撕下“港独”海报,与蹲点的记者和“港独”学生激辩民主,怒斥张贴“港独”海报的所作所为。内地民众得知该事件后,纷纷声援内地女生,称赞她英语流利、思维敏捷,撕开了“港独”假民主的面目,勇气可嘉。同时网民对“港独”分子占领墙面、贴出挑衅基本法的言论以及语言粗秽的谩骂表示失望和不满,要求校方严惩“港独”分子,并认为香港的政府和教育界应当好好反思。
2017年12月16日,香港港专学院发生“港独”学生侮辱国歌事件。该校在当日举行毕业典礼,校方在事前已公布典礼中播放国歌的相关规则,但仍有两名应届港专毕业生在奏唱国歌环节没有起立,后被校方要求离场。港专校长陈卓禧在典礼结束后与涉事学生进行对话,指出港专是一所爱国爱港的学校,这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即使在殖民地时代也没有退缩,认为学生要尊重这一场合和学校立场。消息传到内地,民众纷纷为这一充满正义感的校长点赞,认为他的回应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当前中国,民族主义从民族复兴、民族团结出发,表现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强烈意愿,这一点与爱国主义是相通的。但民族主义往往还带有许多非理性、情绪化的极端言论表达,特别是今天大陆(内地)的发展拥有了对台湾和香港的绝对优势下,一些民族主义者开始反过来讥讽、嘲笑甚至敌视台湾和香港,需引起重视。
聚焦文化自信
2017年激发民众强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凸显民族文化自信、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事件主要有《战狼2》的热映、外国人评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十九大前多部大型政论纪录片的播放、央视推出《国家宝藏》节目等。
《战狼2》自2017年7月27日上映以来,接连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影片上映正值中印边界冲突,进一步激发了国内民众民族主义情绪,街头巷尾人们讨论《战狼2》的话题不断。《战狼2》“杀我国人者,皆我天敌”延续上一部《战狼》“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口号,让民族主义者精神振奋。特别是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带领华资工厂的员工撤离途中,手举五星红旗穿过交战区,武装分子主动停火让他们安全通过,这一幕让观众热血沸腾,也让民众感到深深的自豪感。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创新让世界惊叹,也引起了国内民众普遍的自豪感。“购物点鼠标、付账刷手机、旅行坐高铁、扫码骑单车”,民众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和福祉,纷纷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点赞。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央视推出系列纪录片,如《辉煌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大型内容纪录片等,全面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纪录片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网友纷纷以“厉害了我的国”跟帖评论,流露出对祖国由富而强的自豪感。
另外,2017年12月初央视播映的《国家宝藏》通过对国宝进行前世今生的演绎和讲述,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中充分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民众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不惊叹和赞美,纷纷用“此生无悔入华夏”来表达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2017年世界各地爆发多起恐怖袭击事件,世界被恐怖袭击阴霾笼罩。面对这样的情景,国内民众纷纷感叹“我们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国家”,都为祖国的和平稳定、繁荣昌盛感到骄傲,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民族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可、对自己民族取得成就的自豪以及对自己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被列强侵略欺侮,中国民众一直被“民族自卑感”所困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震惊世界,这也让很多民众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开始以一种自豪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成就。
聚焦海外人员言论与行为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言行及海外遭遇成为引燃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新焦点。2017年5月21日,中国留美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时称自己家乡昆明的空气质量很差、中国的空气肮脏不堪,而且缺乏自由,而鼓吹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充满自由的气息。杨舒平这一“辱华演讲”传入国内,立即在国内掀起巨大舆论风暴。一时之间,谴责杨舒平及其言论的声音充斥网络,用“媚外”甚至“跪舔”等词形容她,许多网民无法容忍其对祖国的诋毁,有些网友对杨舒平进行了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另一个在美女留学生的遭遇也引起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积极关注。2017年9月18日,一中国女性公民在亚特兰大被其白人男友杀害。国内民众得知该案件消息后,纷纷在网上留言要求美方尽快缉拿嫌犯,予以严惩。也有一些民众甚至表达“该女留学生不值得同情,为什么一定要找外国男友”等言论,表现出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在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和认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有国外学者对此指出,中国民族主义是一种“面子民族主义”,即它具有对任何藐视中国尊严的行为的敏感性,具有运用“胜利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话语解读与“他者”互动的历史与现实摩擦、以保存国家“面子”和尊严的习惯。面对民族主义思潮正反双重特性,我们要积极引导,防范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另外,当前网络已成为民众发声的主要平台,我们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增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能力,积极化解非理性言论。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亮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何星亮:《民族主义释义》,《人民日报》,2017年6月26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