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有一些新的情况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在全年态势方面:波浪式起伏,偶有峰值,总体趋于平稳。2016年,中国在国际上连续遭遇了一系列风波,将近年来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推向了一个顶峰,2017年的民族主义动向与趋势在影响范围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现一个平稳与回落态势。
在发生场域方面:线下行动减少,网络空间居多,“网络民族主义”是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印洞朗对峙问题上,国内民众主要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通过发帖、转发、评论等方式对印度进行“讽刺”和“戏谑”,对中国外交、国防等部门的严正声明表示支持和点赞。
在参与主体方面:既有“自干五”和“小粉红”,也有“愤青”和“键盘侠”。如今,青年人和“草根”作为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群体性特征上的差异愈发明显,在情绪表达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在涉事对象方面: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成为今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针对的主要目标,港台问题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美日两国稍退而居其次。随着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国内民众在面对相关事件时,态度开始变得更加自信和理性,甚至是采取一种娱乐式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主张。
在存在样态方面:在网络时代,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之势愈发明显,且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难以区分。在此过程中,民粹主义扮演了一个非理性的工具,不断推动着民族主义的狭隘化、排外化发展。
2017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国家安全与民族利益问题仍然是民族主义激化的主要触点。在民族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影响压力相互作用的刺激下,一方面是中国的“大国崛起”势必会影响到某些国家的既得利益,难免遭到压制与抹黑;另一方面是受传统地缘政治影响,国家领土纷争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摩擦。其次,网络化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非理性表达。网络赋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权利与渠道,不同网络群体成员内部之间互相暗示、互动、感染,在青年亚文化的作用下,新一代年轻人在热情与抵抗中使得民族主义又呈现出“泛政治化”和“泛娱乐化”特征。再次,网络消费文化背后的资本逻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社交媒体中,一些“营销号大V”极力追求着博文点击量的“10w+”,而一些“民族主义事件”往往被看作是“跟节奏”的最佳营销素材,有人将这种现象概括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
在涉外事件中,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类别,有几种不良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值得警惕。一是在南海争端中,争执对方多为一些相对弱小国家(当然其背后实质为大国角力),国内网络舆论中常常出现一些过激言论,虽然是一种对维护祖国正当合法权益的真情流露,然而也难免会折射出一种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不利于中国和平友好国际形象的构建。在以往的南海问题上,就曾有国家借此为由对中国指责发难。二是国内目前民间舆论一定程度上存在“轻视”台湾和印度实力的现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一种过高的乐观主义和民族优越感苗头逐渐显露。诚然,树立大国自信无可厚非,但是也要警惕“捧杀”,倡导武力解决问题的舆论倾向并不真正有利于国家周边安全局势稳定。
从国内来看,要警惕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一是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引导网络上的“大民族主义”负面情绪,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所讲:“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二是谨防文化民族主义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应当秉持坚定文化自信与坚持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观。三是加强新生代青年的网络正面引导和教育。例如针对“小粉红”“自干五”等一些爱国青年,要把他们正确引导到理性的爱国主义道路上来,防止其走向群体狂热,从而避免他们蜕变为极端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者。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杨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