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做好四篇文章 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而县域治理在空间上主要对应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着力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张网,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实践证明,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秩序的管理维护、百姓民生福祉的保障等等,都维系于良好的县域治理。江西省大余县牢牢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做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弘扬传统”和“创新发展”四篇文章,有力推进了县域治理现代化。

经验一:做好“上接天线”的大文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力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大余县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党政领导协调小组,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动力,组织编制乡村空间规划指引,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乡村地区组织、产业和空间“三整合”。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探索建立农地收储和整治机构。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动力,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经验二:做好“下接地气”的大文章。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大余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县域发展的根本目的。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努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努力实现精准脱贫“五大转变”,即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与个人主体相结合转变,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由短期扶贫向长短期扶贫相结合转变,由“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由单一扶贫向多元扶贫转变。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初的10.9%下降到2017年底的2.6%。

经验三:做好弘扬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文章。大余县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主阵地和新四军起源地之一。这里有毛主席主持召开的六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旧址,陈毅在此创作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大余县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余县还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国理学发源地。大余县充分发扬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和诚信店、孝心村、敬业组等创建活动,革除陋习,弘扬正气,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环境美、道德美和风尚美的“三美”新农村。

经验四:做好创新转型发展的大文章。随着钨金矿资源的枯竭,“一矿独大”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大余县以创新为引领,加速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推进钨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创新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众多。同时,大余县还加强业态创新,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文创+旅游+养生”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