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从“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松江现象的启示

一、松江现象引人关注

松江经济稳中有进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疲软的背景下,松江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实现了新发展。2016年,松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占上海市全市生产总值的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松江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7%、52.0%、4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平稳增长。松江区实现财政收入4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从整体经济实力上看,2016年,松江区在上海八个郊区(县)中,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二,财政收入排名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排名第三。从经济增速上看,松江在上海市八个郊区(县)中,财政总收入增速排名第二,区级财政收入增速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排名第一。2017年上半年,松江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27.7亿元,同比增长30.1%,增幅位居上海各区之首。

G60科创走廊惊艳亮相

松江有良好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地处长三角核心地段,G60、G15、G1501和S32四条高速构成了高速公路网。G60高速公路松江段由东北向西南,自九亭到新浜,全长40公里。G60高速公路松江段沿线区域集中了松江区90%的工业产值,占全上海的近10%,拥有1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集聚了松江区产业及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间和创新要素。

目前,松江区正在全力打造G60松江科创走廊,形成松江的发展轴。2017年5月,松江区委区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创是松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2016年,松江区在沿G60两侧沿线区域规划建设,构建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核心的“一廊九区”空间布局,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精准定位机器人、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科创承载、总部研发、高端制造、服务集成、商业商务及现代物流相辅相成”的产业功能布局。

G60松江科创走廊的区域总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将作为松江区未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根据规划,2020年,G60松江科创走廊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松江区GDP的比重将不低于50%,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关键制造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不低于25%。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脱虚向实”,打造“松江制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腾笼换鸟”相结合

松江区作为上海郊区的工业大区,工业产值曾占到全市的15%。当时的产业结构中,出口比例占到80%,代加工比例占到6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压力,松江一度陷入转型“阵痛期”。近年来,松江区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腾笼换鸟”策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松江意识到,“只有大刀阔斧、依法铁腕地淘汰落后产能,打破资源配置在这些低端产能上的惯性,才能赢得比较优势、先行优势”。松江聚焦“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单个企业调整、区块整体改造、行业整体退出等多个维度,加快推进“三高一低”落后企业和产能的关停退出工作。据统计,2017年以来,松江区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已淘汰劣势企业683家,其中代加工产能减少175亿元。2017年1-6月,松江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284%,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全区签约及开工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2017年,松江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4%,实现利润占全区工业利润的48.9%。

区域合作,品牌联动,共建产业园区

2007年,松江区新桥镇主动提出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开发产业园区。这一大胆之举得到了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上海全市首个“区域合作,品牌联动”的新桥模式,开创性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与地方乡镇的携手合作,把优势资源导入到地方乡镇,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了漕河泾松江产业园区的发展。

新桥模式的要诀之一是地方政府、园区、农民、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2007年,漕河泾松江园区由新桥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漕河泾开发区共同出资,分别占49%和51%的股份,实现了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的组合。2016年,新桥镇联合社下属的新桥资产公司持股40%与临港(集团)投资公司联合出资,组建了漕河泾松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

要诀之二是各方各尽所能,做各自擅长的事情。把园区交给懂得市场的行家里手,被认为是临港松江科技城成功的最大奥秘。漕河泾开发区团队在招商引资、筛选项目、服务企业等方面比地方政府更为专业。新桥镇和松江区政府则能够腾出更多力量,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临港松江科技城连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目前园区每家企业平均占地仅1.2亩,已开发地块亩均税收是松江全区平均水平的近20倍。2016年,上海市104个产业区块的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临港松江科技城发展速度指数位居第一,发展质量指数排名第二,营收产出、“四新”发展、地均税收、资源利用等指数均列前十强。近年来,园区重点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已集聚了德国SLM、联泰等优势企业,成为全市3D打印企业最集聚、产业生态最完善的产业园区。漕河泾松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后,新桥镇集体资产持有股本5435.95万股,按现市值已达11亿元左右,达到了当初出资额4000万元的20多倍。

2017年,在松江区的九亭镇、佘山镇、中山街道等地,临港松江科技城的一个个新园区纷纷开工建设,“新桥模式”正在周边区域大规模地复制、推广。2017年5月23日,科技城的科技绿洲二期开工,位于松江九亭镇;5月24日,临港松江科技城(中山)科技园开工,位于松江中山街道;5月27日,科技城重点打造的“世界最长城市产业长廊”——拉斐尔云廊一期结构封顶,将成为上海外环外最大规模商务楼宇群;6月中旬,佘山文化绿洲开工。

“松江制造”方兴未艾

截至2017年5月底,松江区新增9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创新创业市场主体3.19万户,培育扶持双创项目234个。与此同时,一批批的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正泰集团投入生产我国首台套国产化光伏生产设备,超硅半导体30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下线,豪威半导体建成全球首条12英寸硅基液晶显示芯片封测生产,中国第一台小型便携式质谱仪在启迪科技园诞生。

此外,临港松江科技城园区还成立了产业基金,现已募集超过1亿元资金,专门用来投资于智能硬件产业领域的企业,以助推这一产业在园区的集聚发展。拥有汽车电子生产线的科技型企业纳恩汽车公司通过该产业基金,获得了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6000万元融资,将进入更快的发展通道。谷歌AdWords(关键词广告)体验中心已落户临港松江科技城,这个体验中心将依托谷歌世界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营销方法,引导松江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加速产品升级、锻造国际品牌,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三、“脱虚向实”的政策抓手:用好土地政策

调整土地供给结构

松江区是上海发展制造业的主战场。然而,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遇到“成长的烦恼”——缺土地、缺空间。“十三五”末,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3185平方公里,现在已到“天花板”。因此,各区经营性项目和一般工业项目的土地指标需求必须通过建设用地减量化实现“增减挂钩”。松江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供给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我们以土地要素供给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经济‘脱虚向实’,转型升级”。具体来说,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土地减量化出来的经营性用地指标主要应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适当调减房地产用地,增加工业用地指标。

2015年,松江区出台了规定,要求“工业用地减量化所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确保不低于30%仍用于产业发展”,这在上海市首开先河。2016年起,土地减量化出来的经营性用地指标不再首先用来开发房地产,而是将2/3的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2016年,松江通过土地减量化,腾挪出1715亩土地指标,其中超过60%的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松江区还调整了土地利用规划,将1000多亩房地产用地变更属性,作为工业用地。不少制造业企业因此获得了发展的空间。

但是,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格每亩3000万元左右,工业用地每亩则仅100万元,土地收益落差如此悬殊,松江区政府为何要做“亏本”买卖?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认为,房地产对经济发展有阶段性作用,但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房地产经济,会造成区域内人口过密、配套不足、交通堵塞等“城市病”。“这就好比‘公鸡’与‘母鸡’的关系。房地产是‘公鸡’,只能一次性消费;实体经济则是‘母鸡’,可持续‘下蛋’。”

事实证明,土地要素供给结构调整给松江带来了显著的收益。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大智能”)是2002年创立的机械手制造企业,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企业,龙头产品机械手占国内装机量的70%。企业在转型并购中壮大,但产生了布局分散问题,旗下公司分布在浦东、嘉定、青浦等多地,不利于供应链协同。2015年起,公司拟寻址打造新的产业基地。安徽、浙江等地抛出“橄榄枝”,并开出优厚的招商条件。科大智能正在犹豫要不要整体迁出上海时,松江区“站了出来”,把洞泾镇莘砖公路北侧一块300亩的土地划给了科大智能。项目推进中,松江区还建立了“微信群审批制度”。区长坐镇微信群,科大智能提出问题,群内分管副区长、项目行政审批的各委办局一把手负责解决,并实时跟进项目进展,突破了行政审批的时空界限。繁琐的规划调整、土地取得、项目报建等环节不到半年完成,让科大智能真切地感受到了“松江速度”。随着产业用地的落实,科大智能将投资11亿元,建造一个集智能制造中心、机器人研发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为一体的大型基地。两年后,这里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机器人产业园,每年生产的机器人总“身价”将高达35亿元。

松江能够留住科大智能的关键是有产业用地的保障和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心。除了科大智能的300亩指标,飞科电器、库卡机器人等一批成熟的先进制造项目也获得了扩产的用地指标。库卡公司是世界知名工业机器人制造商。2016年,该公司因没有扩大产能的土地空间而苦恼不已,甚至做好了企业外迁的打算。松江区政府得知后,由职能部门主动出面协调,帮库卡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落实了扩产的土地指标,同时解决人才公寓等难题。库卡公司已决定在松江G60科创走廊内增资扩产,将产能扩大到原来的4倍,预计项目投产后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年缴税收上亿元。

纳恩汽车公司是一家2009年创立的科技型企业,专注于“车身周边”开发,以“无钥匙一键启动”技术和产品起家,现在拥有行业领先的汽车电子生产线。近年来企业经营业绩突飞猛进,2016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净利润4000万元。2010年,刚落户松江新桥镇的临港科技城园区时,纳恩汽车只租用了一处很小的写字楼底楼场地。随着业务量的攀升,公司又购置了园区二期新建的两层楼面,但场地面积远不能满足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要求。经过园区的牵线搭桥,新桥镇将刚回购的45亩存量工业地块转给纳恩汽车公司,让纳恩汽车在更开阔的空间里大展拳脚。

调整企业土地容积率

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厂房扩容的问题。国家有关政策允许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容费,但在基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德国米诺—真兰集团是一家具有百年仪表研发制造历史的老牌企业,在松江设有真诺测量仪表公司,3年前就计划将原有的单层厂房推倒后重建,把精密测量仪表的生产空间扩容近5倍。然而,受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一计划几度“濒临夭折”。土地容积率的限制也是企业厂房扩容的阻碍之一。

松江区领导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一问题,迅速做出了响应。松江区政府很快出台了《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规定对满足条件、申请提高容积率的优质项目,可以减免土地出让价款。这一措施让真诺测量仪表公司树立了信心,3年前的计划重新提出,很快获得了德国集团公司董事会的全票赞成。2017年10月,真诺测量仪表公司的总投资7000万元的厂房扩容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额7亿元的生产规模。

在此基础上,松江区调整了制造业企业的土地容积率,给企业预留出发展空间,土地容积率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可以直接做出扩产的决策,可减免土地出让价款,把该由企业决策的空间还给企业。

四、从“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

经过松江人的不断努力,“松江制造”已成为松江的名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松江的实体经济仍然停留在制造有余、创造不足的发展阶段。松江区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体,即使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业企业,仍然是以生产环节为主。虽然智能制造业企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真正立足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企业仍然为数不多,能够对周边区域产生知识辐射作用的创新型企业数量更少。

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松江具有创新要素区域融合的良好基础。G60科创走廊建设已初具规模。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区”已拥有包括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交科众创空间、黑马路演中心等在内的市、区孵化载体18家,成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一批立足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已落户松江;谷歌AdWords上海体验中心、创新公园孵化器、德稻创客中心、霍尼威尔加速器等国内外知名科创平台项目也已相继落户松江。另一方面,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重要的创新要素。科创既需要知识的创造和发现,也需要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松江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不仅有利于先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还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创新团队加盟落户。

松江区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地段,区位良好,交通便利,向北可以与上海市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要素融合,向南可以辐射聚集在杭州湾两岸的制造业企业。“松江创造”不仅要服务于落户松江的制造业企业,还需要辐射和带动长三角乃至长三角腹地区域的制造业发展。

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松江人还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创新要素的区域融合。创新要素包括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产业等,创新要素的区域融合,就是要鼓励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产业等创新要素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除了搭建促进创新要素区域融合的平台,松江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首先,要努力提升城市品质,继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增强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吸引力。其次,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创新型企业聚集松江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品质和营商环境,是深化创新要素区域融合,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的关键之关键。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首席专家】

责编:董惠敏 / 贺胜兰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松江   启示   现象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