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先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形式进行重点部署,全面吹响了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行动号角。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要使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基层党组织功能回归政治本原是关键。只有协同推进党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积极营造适应乡村振兴的政治生态,才能真正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必须打造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
农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治生态的优劣,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效力和执政基础。在我国农村治理体系中,既有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也有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只有统筹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落地落实、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保障基层持续和谐稳定。
打造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必须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一方面,要正确处理镇村之间的“博弈”。自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农村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乡镇当“甩手掌柜”、村民当“吃瓜群众”,“村干部不好管”“群众上访信访”问题日益突出。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强化乡镇对村级事务的监管,让村干部清白干事。淄博市临淄区从2009年起,探索推行农村资金、帐务、资产、档案、公章“五代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收支程序,有效避免了村干部以权谋私及其他腐败现象的发生,推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另一方面,要正确厘清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村委会、村支部关系不顺、权责不清是长期制约村民自治、影响村级政治生态的瓶颈所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支部对党组织的领导决策持抵触态度、“两委”之间摩擦不断,都会使党员干部威信下降、村级治理环境受到破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再次明确了二者在农村治理中的定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村委会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行使自治权。临淄区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制定了《关于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管理办法》,在事务决策、财务决策等方面,以制度方式明确了党在基层的绝对领导地位。
打造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必须要引导规制村民自治。一方面,要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一定是以村民为主体的治理体系。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由于自治监督的缺失,基层民主自治逐渐出现了一些失序情况,村民自治转变为村干部自治。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拉票贿选、谋取不正当利益,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对公共财务公共事务不参与不支持,一旦涉及村民利益,就可能出现村民非理性抵抗、群体性上访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的振兴和发展。因此,必须要充分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积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监事等制度,广泛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不断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村干部。村干部作为基层组织的中流砥柱,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头人和主心骨,其团结服务群众的能力如何、推进工作的水平怎样,直接关系到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影响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推动村级自治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切实选出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群众拥护的干部队伍,以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来助推村级治理水平的提升。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必须重塑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真正主体,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永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四风”的问题,干工作、做决策脱离了群众的需求,干群“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要切实改变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沉下身来“接地气”, 真心实意多办利民的实事好事,尽心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聚焦民生之本,办实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从教育到卫生,从养老到就业,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临淄区标准化推广普及医联体建设,积极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既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提升了人民整体健康水平。只有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权益,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大局和谐稳定。
聚焦民生之痛,解难事。民生工作越是贴近群众实际需求,越是为群众“雪中送炭”,群众感受就越深、收获感就越大。针对贫困户需求日趋多元化的问题,临淄区扎实开展“城乡一体化”统筹扶贫工作,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开展软硬件标准化建设,使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民生“痛点”中找“药方”,扎实解决好群众的切肤之痛、当务之急,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好处,才能最大程度赢得民心、获得点赞。
聚焦民生之盼,做好事。满足群众对民生的诉求,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临淄区顺应群众意愿、结合农村实际,从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入手,实施农村“五化”、粮食生产“政府代种”、“旱厕改造”等“十个全覆盖”, 满足了群众更深层次的需求,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从群众的新期待出发,千方百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写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必须建强规范管用的载体阵地
村级组织活动和服务群众场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工作、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场所,更是强化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优化乡村政治生态的主战场,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实际上,各地村级场所普遍存在硬件缺失、软件不力的问题,严重影响为民服务水平,影响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一方面建设标准低,面积狭小、设施简陋,甚至借用民居,无法开展正常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没有党员学习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影响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作用发挥有限,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对村级场所的功能和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比较模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有阵地、无活动”的现象,作用局限于开会和坐班,吸引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不强。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以党建有形阵地占领群众思想无形阵地,应当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所谓“硬件”,就是对村级场所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真正把旗子树起来、把牌子亮出来、把党在基层的“末梢”终端巩固好。所谓“软件”,就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对“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代办群众事务等事项严肃要求、严格考核、严厉问责,确保落到实处。
“实”与“虚”的关系。所谓“实”,就是各村居党组织要结合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等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做好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服务等,把做严做实放到平常,这是村级场所活力的体现,也是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所谓“虚”,就是要重视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管理,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三会一课”常态学习,把真学实学融入日常,这是村级场所作为党的活动阵地的内在要求。
“坐”与“走”的关系。所谓“坐”,就是要坐得住,抓好村级场所各功能版块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严格村干部坐班制度,切实优化为民服务质量,着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提高党支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所谓“走”,就是要组织村干部、党员深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党员和群众生活,以延伸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这是村级场所扩大影响、优化形象的必然要求。
“下”与“上”的关系。所谓“下”,就是村级场所的服务对象要面向党员群众和基层党组织这个主体,一切为了他们,一切方便他们,一切服务他们。这是由村级组织功能定位决定的。所谓“上”,就是要注重与上级党组织沟通,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作为我们党在基层的“窗口”和“触角”,村级场所有责任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和反映基层党建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探索、新实践,这是实现政治功能、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然选择。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必须完善科学长效的压力机制
当前,村级党员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观念、发展意愿日益增强,基层工作逐步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异化、问题复杂化等特点,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不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强化村级组织政治功能、优化乡村政治生态,都显得形势更加严峻、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意义更加深远。对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安排和部署要求,如果单靠村级组织或者普通党员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靠单纯的村民自治,这些安排部署很难真正落地落实,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配套衔接、务实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压力机制,来导向、指引、监督和激励。
从村级组织层面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考评机制落实不理想、不到位,考核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特别是普遍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会议、个别走访等形式,这些办法措施疲软,容易导致结果片面失真,也很难从根本上激发村级组织的内生动力,导致要么唱功好做功差、虚功多实功少,要么重检查轻平时、重材料轻实绩,要么软弱涣散、无所作为。对此,应当搭建好两个平台,一是“舞台”,通过连年实施党建、民生、村集体经济项目等村级重大工程,让村级组织、特别是“两委”成员有一个干事创业、大展身手的平台,既让他们保持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又在镇村干部摽着膀子干实事中,强化乡镇对村居的领导。二是“擂台”,不管强镇弱镇、强村弱村,都应放到一起,把任务细化到村居、落实到干部,让基层组织和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比能力、比作风、比素质。比如,临淄区每年组织区大班子成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村级组织工作进行观摩点评,每村必到、每街必看,实名评议、现场排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全部量化、细化,并专门装订成册,下发到各镇、街道,让基层在创建工作中有目标、有参考、有标准,真正实现了以考核促工作,以考核正导向,以考核激活力,以考核转作风。
从普通党员层面来看,部分村级组织中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缺乏干事创业的朝气;部分农村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不强,组织纪律意识淡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部分农村党员自身素质不高,表率作用发挥不明显,与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对这部分党员,在具体工作中,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不合格党员认定的标准不好掌握,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分寸长短难以把握;二是个别村级组织存有顾虑,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处置他们会形成对立面;三是部分党员好人主义严重,不愿得罪人,考核评议时往往“凭印象、看面子、顾感情”,缺乏一个“可比较、好操作、能检验”的考评标准,随意性较大。对此,临淄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借鉴医学查体理念,创新了党性体检模式,按照统一体检中心建设、统一体检指标体系、统一体检流程设置、统一体检结果运用的“四统一”标准,建设党性教育体检中心,规范设置“初心唤醒、对照自检、党性会诊、初心康复”的功能模块,组织基层党员定期到党性教育体检中心量压把脉、祛除疾病,真正把党员学习教育落到实处,让党员在学习教育中强身份、增党性、葆先进;二是创新“一申三评一登记”(即初次申请登记、日常考评、民主评议、党支部评定、党员定期登记)机制,对评定为不合格的党员,对其进行限期改正、劝其退党和党内除名等组织处置;对于有继续留在党内的愿望、愿意接受教育并决心改正的不合格党员,党组织应要求其进行一年的限期改正,限期结束后,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确认改正的,取消不合格党员决定;对拒不改正或限期改正期满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对经教育处置仍未改正劝而不退,留在党内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不合格党员,予以党内除名。
【本文作者为中共淄博市临淄区委书记】
责编:赵鑫洋 /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