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金碚:不平衡要协调,平衡了也要协调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

如何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呢?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过去时代的主要矛盾,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去掉了“落后”两个字。“落后”两个字伴随中国至少一百多年,实际上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中国就落后了。中华民族长期背负着“落后”两个字,就像是中国人身上耻辱的“文身”。为了去掉这两个字,几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今天,在表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不再落后了。这是了不起的事!几代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中国落后,到哪儿都不得不承认中国落后。当年,毛泽东说要把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

由于这一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落后的时代”和“不落后的时代”。两个时代的经济质态非常不同,人们的理念也必然不同。说到区域经济发展,人们有一些在过去的落后时代采取的做法和产业政策,在今天这个不落后的时代就得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了。

那么,区域经济怎么发展?在不落后的时代,我们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个“协调”是什么意思?按我的理解,在过去经济落后和现在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在这两个时代,都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在过去那个落后的时代,“落后的生产力”是主要问题;而到了现在,基本解决了“落后”问题,不平衡、不充分就凸显出来。其实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总是会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那么,在总是存在不平衡现象的状况下,区域经济怎么办?这就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不平衡要协调,平衡了也得协调,当然平衡了更好。平衡和协调不是同一回事。平衡不一定就等于协调,平衡可能协调也可能不协调,例如,普遍贫穷落后也是一种“平衡”,经济学叫“低收入均衡陷阱”,而打破这种均衡恰恰是积极的协调作为;反之,不平衡的时候也可能实现相对的协调,即沿着不平衡路径推进发展的过程。今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就是要在不落后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条件下实现区域协调。不平衡是一个难以完全消除的客观状况,但不平衡就一定不协调吗?那也不一定。富人和穷人在一块儿是有可能协调的,不能说收入有差距,不平衡就不能协调了。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总是会有差距,不很平衡的。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透了,才能有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区域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决定的,顺应客观规律是一种协调。但是,有些情况下仅仅按客观规律的方向自发地发展也许不太合意,也就是说,完全被动地按客观规律行事未必总是能够令人满意,那么,怎么办?总不能是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而必须进行积极的协调,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政府的力量。也就是说,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也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平衡,例如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因而产生严重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即要让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实现尽可能的协调,这就是区域政策的重要意义。

向着平等和平衡的方向发展是对的,但差距永远会存在,相对的不平等、不平衡也会长期存在。所以,正确的认识只能是,区域差距无论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平衡或者不平衡,都要实现协调。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可能扩大,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承认不平衡的现实,否则农民为什么要进城?肯定是城里比农村好,如果城里和农村一样还进城干嘛?进了城也不等于人人收入都一样,高、中、低收入人群客观存在,差别难以完全消灭,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协调。所以,关于区域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各地区,都要尽可能达到协调状态。

总之,“协调”是一个理论性、现实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问题,而且,也有极强的历史性。今天我们已经摆脱了“落后”,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面对各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和问题,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发展尽可能沿着较合意的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推进。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