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超八成公众认为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公众诚信观念与诚信意识调查报告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是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与日俱增。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丰裕充足的物质文化,还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阶段,诚信观念面临着利益关系冲突和多元文化碰撞的双重挑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诚信现状如何?我国公众诚信观的发展有哪些特点?推进诚信建设,公众有哪些新期待?为全面展现新时代下中国公众的诚信观念,人民论坛课题组实施了“中国公众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意识调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10223份,形成本次报告。

超八成公众认为,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要求

本次调查显示,83.10%的受访者认为“诚信建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更高历史阶段、更高形态文明迈进,需要更高层次的先进文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求建设和发展更高水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文化。本次调查显示,84.10%的受访者表示“诚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文明友善的人际关系,这些无不需要更高质量的诚信意识。本次调查显示,86.30%的受访者认为“诚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要求”。

受访者普遍认为,诚信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次调查显示,81.50%的受访者认为“诚信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廉与诚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政与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官讲诚信必定廉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以建立在诚信社会为根本出发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实守信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以后,反腐败不歇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目标,“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诚信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调查显示,82.10%的受访者认为“诚信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众对于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满意度整体评价较高,其中,商务诚信和政务诚信建设是今后诚信建设需要提升的重要方面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中,我们将社会信用体系几个重点领域的建设满意度进行了测评(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2分代表“比较不满意”,3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比较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结果显示,公众眼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30分,说明公众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评价较高。其中,司法公信的满意度最高(4.36分),其次为社会诚信(4.34分)、政务诚信(4.33分),商务诚信满意度最低(4.19分)。

就司法公信而言,司法公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调查显示,有84.60%的受访者对当前司法公信建设情况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就社会诚信而言,社会诚信涉及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教育科研、社会组织建设等关乎民生的方方面面。就住房保障而言,北京2017年建设筹集保障房5万套,竣工6万套,建设任务已全面超额完成。政府完成了“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本次调查显示,有83.30%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就政务诚信而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强化行政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3.70%的受访者对政务诚信建设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就商务诚信而言,本次调查显示,有78.00%的受访者对商务诚信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调查进一步显示,从职业分布上看,投资者对商务诚信建设的满意度最低(3.95分)。调查同时显示,有26.4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经常或有时会“发生践踏公平交易法则的现象”。可见,商务诚信整体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超八成公众认为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熟人信任水平(85.74%)还是陌生人信任水平(77.55%),其信任满意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诚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在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熟悉,社会结构稳定,社会流动性较低,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人情信任”。本次调查显示,85.02%的受访者认同“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和进行社会交往的准则”,有81.94%的受访者表示“不论别人对我是否诚信,我都以诚相待”。可见,诚信的传统价值随着历史传承至今,中国公众普遍会诚实守信,我国公众仍然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同时,调查显示,“熟人之间的信任水平”满意度(85.74%)高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水平”(77.55%)。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的人情信任,即越是亲密的人信任度越高,诚信程度随着关系的疏远而不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水平的满意度仍然达到了近八成的比例。有84.01%的受访者认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诚信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可见,人际之间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

我国公众正在形成契约诚信,超八成公众认为即使有所牺牲也会履行承诺;生活在城市的个体诚信水平更高,而诚信在乡村社会缺失较为严重

诚信具有双重属性,既有道德的自律性,又有制度的他律性。我国传统的诚信观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人情信任,个人做出的诚信行为主要基于行为者内心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突破了地缘和血缘的限制,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之间通过契约关系来联结和维系的交往。这种依托于市场经济活动而非人情关系形成的信任,需要契约诚信来保证陌生人之间交易往来的信任。本次调查显示,83.92%的受访者表示“即使会牺牲很多,我也会履行承诺”。可见,我国社会契约信任的水平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信守承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皆认可并承诺遵守的行为准则。

本次调查进一步显示,无论是人情信任还是契约信任,生活在城市的个体,其诚信水平更高。生活在直辖市的个体其诚信水平相对最高,而生活在乡镇村的个体其诚信水平相对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同时显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满意度评价随着城市等级的下降逐渐降低,从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到乡镇村,受访者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满意度逐级递减,在城乡间呈现显著差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中,相对于农村,城市在刚性的规则、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设更加完善,不信守承诺的人更可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义”与“利”之间的博弈是影响我国当下公众诚信观形成的关键。超七成公众认为我国当前失信成本低廉,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讲诚信可以赢得更长远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思想文化与法律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两者之间的错位导致在诚信建设方面失信成本低廉,失信现象频发。本次调查显示,75.14%的受访者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即使失去信用,成本也很低廉”。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很多人会铤而走险,践踏公平交易的规则。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出现过“杀熟”现象,有超两成的受访者表示“人们会通过说谎或奉承的手段争取对自己有力的局面”。传统社会的失信者需要付出很高的风险成本,在熟人社会中,一个人的“诚信档案”就是人脉中的“口碑”“人品”。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成为网上的热点,这本身就折射出我国社会诚信所面临的问题。

诚信缺失现象似乎让“老实”成为一个贬义词。然而,本次调查显示,82.50%的受访者认为“讲诚信可能会丢失眼前利益,却能得到长远利益”。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本身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诚信实际已经成为间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召回制度,对已经售出的有缺陷产品,加强售后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从短期看,产品召回使得企业形象和利润受到影响,但却使消费者更加信赖企业品牌,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再次购买的意愿。

公众普遍认为,诚信的基础在己,而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制度作为保障,法律和制度是维护现代诚信体系的关键因素;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对经济、政治都会形成制约和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提出,“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和德治文化相联系,更多的是一种德政和德性品质要求”。中国人更多从人性善的角度设计规范,注重主体的内在自律制约。本次调查显示,85.43%的受访者认为“诚信的实施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其基础在己”。

与传统的通过道德教育、榜样示范形成的诚信道德内在标准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更需要以契约规则、奖罚机制、优胜劣汰机制等外在制约来维护。调查显示,81.11%的受访者认为“市场经济繁荣需要诚信制度作为保障,陌生人社会的经济交易难以仅仅依靠诚信道德来维持,还需要诚信制度来维护”。现代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法律原则和制度。82.50%的受访者认同“诚信制度对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各类关系具有关键性作用,因为商品交换只有建立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本次调查同时显示,83.28%的受访者认为“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需要诚信”。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要求政治稳定,而社会诚信可以有效保证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易顺利进行。84.08%的公众认为“社会诚信能有效降低社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保证社会稳定”。有82.56%的受访者认为“诚信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都会形成制约和影响”。

公众普遍期待加强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商务诚信和信用法规,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调查显示,在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诚信社会方面,受访者对“加强诚信教育”(54.30%)、“加强生产领域信用建设”(51.20%)以及“规范信用档案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51.00%)三方面的改进最为期待。

加强诚信教育,多层次引导公众修身律己,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90后、00后群体认为在其诚信观形成过程中,诚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诚信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宣传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使公众自觉养成诚信意识。

加强生产、电子商务等重点商务领域诚信建设,规范完善信用运行奖惩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中指出,“守法经营,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大原则”。应通过完善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用公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重大事件企业主动报告等手段,为社会营造安全有序的经济生产环境。同时,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形成褒扬诚信的政策导向,把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作为重要内容,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

加强政务监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调查显示,公众也期待能够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48.40%)和“加强政务监督,强化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40.30%),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行政行为责任追究机制;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模范行为带动诚信风尚的形成。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石晶,人民智库研究员郭尧、李思琪)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中国   公众   调查报告   观念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