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出台相应政策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成效初显。但由于我国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供给理念较为单一、居民参与意识相对薄弱、缺乏专业文化建设人才等。这需要各方采取针对性措施,规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区 公共文化 服务 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中央与各级政府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此要求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成效显著。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社区普遍转变原先的单一化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致力于敦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互动的供给模式。社区居民是文化服务供给的对象,其平等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权益获得保障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目标。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文化供给方式不全面、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致使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亟待解决。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供给理念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政府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且由于多数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尚处于雏形,在供给模式转变后,虽然一些企业、社会组织也以提供活动场所、进行资金支持等方式参与其中,但总体而言其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此外,尽管当前文化建设已成为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内其他组织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但是相较于经济建设等主要任务而言,仍处于次要地位,优先发展经济而忽略文化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类似于企业的社区内组织而言,更加倾向于参加慈善活动以提升自身形象,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参与重视不足。政府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有限、缺乏政策保障、未能充分了解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导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流于形式,文化工作止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开展活动等方面。
居民参与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程度是衡量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导致社区居民之间较为疏远,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且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的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智能手机与电脑普及之后,人们更加倾向于以高科技手段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较少使用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一些居民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与自己并无关系,对社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认同程度较低。另外,人口流动加剧,致使社区居民群体结构趋于复杂,居民安全感下降,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也随之减弱。这些因素导致多数居民并不是主动参与文化活动,而是被动作为“围观者”。此外,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对民众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多数中青年人群。在民众参与社区活动意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发挥社区对民众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缺乏专业文化建设人才。社区内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才短缺,严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社区的工作人员人数有限,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经常由党建专职干事或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兼任,难免会出现难以全面兼顾文化工作和本职工作的情况,在提供文化服务方面顾此失彼。在两项工作有冲突时,工作人员会优先处理本职工作而搁置手头的文化工作,致使文化活动延后或停办,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增加阻力。此外,由于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所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素质参差不齐,且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兼职文化志愿者与志愿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随意性和流动性较强,社区难以对其进行强制管理,其所参与的服务供给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干扰而中断,降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加之社区缺少专门从事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导致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主动性,工作人员疲于应对,造成只注重文化活动数量而忽略活动质量的局面。
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
丰富社区文化内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满足所有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社区居民的年龄跨度大、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条件各异,致使其文化需求也各不相同。为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应根据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进行调整,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在满足社区多数居民需求的同时,顾及少数居民的个性化要求。此举可有效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有利于深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另外,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与发展缓慢的城市、新旧城区、市区与郊区等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社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社区在规划文化活动、确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时充分考虑所处区域的环境、社会发展状况等具体情况,根据地方特点确定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方案。
创新社区文化供给方式。政府除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外,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供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服务队伍建设。畅通需求反馈渠道,实现“双向互动、供需对接”。以进行访谈、发放问卷、开设市民信箱等方式定期了解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搭建文化参与平台,拓展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空间,让社区居民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及其效果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随后对所收集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汇总,针对不足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改进,提升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
调动居民参与文化供给的积极性。政府致力于营造“全民积极参与文化、平等享有文化”的公共文化氛围,需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以广播、发放传单、网络通知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其所在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取得的各项成果以及有效参与文化活动的渠道。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建立文化社团,在硬件设施配套、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团队的有序运营提供帮助,促使社区居民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同时,争取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团队,在这些团队的带动下,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政府还可以鼓励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文化活动策划,或参与管理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以此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管理与服务的积极性。
强化专业文化人才培养。专业文化人才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力量,打造专业的文化人才与志愿者队伍,首先,需要储备、引进一批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文化骨干专门负责社区文化工作,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增强文化培训意识。为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人员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培训。再次,充分利用附近的高校资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师资力量进行专业文化知识培训,提升文化服务技能,同时争取将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吸纳至志愿者的队伍中,提升志愿者队伍文化服务水平。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韩东升:《再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