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九】内蒙古: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

【编者按】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这次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多个主题做了发言,其中用较大篇幅强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人民论坛网通过权威专家的点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的重要意义。

2222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2018年3月5日,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

【成绩单】

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39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55.6万;贫困发生率由10.6%下降到4.1%;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570元增加到9005元,年均增长10%,高于同期全区农牧民收入平均增幅。这5年,是内蒙古扶贫开发历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人口增收最快的5年。

【专家点评】

李瑞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短缺、劳动力素质差等现象。要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不仅需要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需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改变观念、培养人才和探索发展道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张晓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脱贫治理体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界定好政府和市场各自在脱贫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精准施策,注重培育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我国正在进行的这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实践必将取得成功。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内蒙古新闻网、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网  资料整理:孙易恒)

相关链接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一】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交出了怎样一份成绩单?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二】走好乡村振兴道路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三】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五】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描绘人民美好生活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七】内蒙古:发挥好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之八】内蒙古: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习近平   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