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孤立比维持融入成本更高
孤立主义策略行不通(思潮之思)
孤立主义是发端于英美国家的一种对外政策。1796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卸任时向国会提交的“告别咨文”中提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缠结在一起”。他主张,美国不要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直到20世纪前期,孤立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仍保持着较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形势迫使美国放弃这一主张,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是,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与外交传统,孤立主义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始终存在。
孤立主义反映了英美实用主义哲学的传统,是英美国家研判自身地理位置特征和安全环境的产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孤立主义的盛行往往同国际形势和西方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相关联。当国际关系紧张时,就会有人强调要集中力量处理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孤立主义主张本国利益优先,减少与他国的联系,避免承担国际义务,尽量避免和其他国家结盟,拒绝干涉他国内政,排斥扩张主义、国际主义及全球主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期间,英美国家也并未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它们不仅奋力在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拓展经贸活动,也从未中断与其他强国的经贸往来。
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状态,一些西方国家内部社会分化加剧,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比如,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近年来宣扬“美国优先”等都带有孤立主义色彩,不少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及实践也表现出孤立主义情绪。但与以往相比,如今西方国家的孤立主义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
主要出于经济动因。历史上孤立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层面,是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作出的选择,试图与其他国家进行切割,以免于战争风险。当下,孤立主义思潮更多反映在经济领域,力图使本国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距离,倡导本国经济利益优先,维持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更大独立性。
与民粹主义相伴随。历史上英美等国孤立主义的拥护者,其主体是国内的政治精英。而目前兴起的孤立主义则表现出民粹主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普通民众没有切实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因而不少人站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
更多表现为政策和策略。历史上孤立主义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战略特征,政府在孤立主义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制定一系列服务于孤立主义的政策,这些政策也往往能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而新近出现的孤立主义更多停留在政策层面,还没有成为国家战略规划。从实际操作看,一些国家把孤立主义作为对外谈判的筹码,以退为进,将其作为一种在国际多边场合谋求更多利益的策略。
应当看到,孤立主义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再次抬头,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失衡、利益分配不均等有密切关系。但时至今日,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代条件下,试图回归孤立主义甚至只考虑本国利益,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没有实现的条件与基础,更不会达到预期目的。像英美那样本国利益早已和其他国家利益深刻互嵌的全球性大国,更是无法真正保持孤立。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实际上,选择孤立比维持融入成本更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正确的选择是走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将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联动发展的动力。随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个别西方大国难以仅凭一己之力、运用孤立主义政策实现单边利益。从人类社会发展大方向看,顺应新型经济全球化潮流进行政策调整,可能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