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立足产业扶贫攻克深度贫困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当前还存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动态调整不及时,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够强,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精准识别贫困户要在统一标准、全面调查、严格程序、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实施动态跟踪核准,因户因人定策,逐一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选好“药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精”字着力,“实”处见效。积极开展“2018扶贫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

立足产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一是抢抓外部市场,实现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通过典型引领,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要善于挖掘“一地一品”特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依托区域特色,筑牢扶贫脱贫根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组织专项培训和点对点指导提高贫困群众技能;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潜能。通过组织务工培训、强化文化认同,积极为产业扶贫输送大量本地劳动力,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民就近就业,还能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对于自身脱贫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众,应注重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用活帮扶资金,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农民以及有一定实力的志愿青年回乡创业,推出一批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致富带头人。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模式,积极催生“土地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土地和宅基地,加快土地流转。挖掘整理和推广有关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典型案例。探索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以产业带动项目、产品提升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完善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四是精准增加低收入者的生产性收入。通过村社内置合作互助金融,把农民组织进入村社共同体之中,形成社区型的综合性的农民组织——内置金融村社,再把多个内置金融村社联合起来形成内置金融村社联合社。把扶贫资金用于内置金融村社的创建,在内置金融中设立扶贫优先股权———其收益精准扶持低收入者。

加强政策协同,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同时,用好管好扶贫资金,实施账单透明化。促进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实现存量动态优化、增量倾斜聚焦。

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强化扶贫领域监督问责。建立扶贫资金信息化监督平台,进一步提升监管实效。

引入社会力量,与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密切合作,采取“专项巡察”“重点审计”“重点乡村解剖”“异地交叉检查”等明察暗访方式,对扶贫责任落实情况、扶贫干部作风情况、扶贫项目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体检”;进一步严明扶贫工作纪律,形成扶贫领域反腐“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常态化制度化,做到监督不留盲区死角、执纪“零容忍”、问责“打板子”,铁腕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雁过拔毛”式腐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