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层治理需各方合力共治

核心提示: 多元共治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让公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有力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要在全社会形成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鼓励普通大众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民主、高效、协商的社会治理参与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持续优化。

【摘要】多元共治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让公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有力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要在全社会形成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鼓励普通大众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民主、高效、协商的社会治理参与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多元共治  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治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逐渐由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近年来,基层政府持续探索和创新治理理念,立足各地实际不断优化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多元共治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领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治理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多元共治模式:一种让政府、民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

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是指政府、民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营造民主、协作、和谐的社会治理环境和氛围。多元共治模式强调多主体参与,不同的主体根据自身职责,采取适当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治理主体多元化。传统意义上,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绝对权威,占据大部分公共权力及资源,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同时,各类社会组织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基层治理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基于此,多元共治模式应运而生,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主体目标一致化。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以及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权力和社会资源,公众对其进行监督,即使这样,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多元共治模式下,不同治理主体的目标一致,均为实现公共利益,这样一来,政府受到了更广泛的监督,不同治理主体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主体地位平等化。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其他主体的行为在政府授权和监管下开展,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前,公民平等、协作意识不断增强,在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下,普通公众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治理各主体的地位更加平等。

社会治理规范化。公众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依照相关程序和规则开展活动。程序和规则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而是在平等协商的氛围中,由各主体共同商讨产生。公众和社会组织通过规范的程序、合法的渠道,遵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治理,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治理方式,保障了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

采用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源于多方面要求

当前,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权利维护意识愈加强烈。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多元利益群体和各种利益问题,都对基层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需求,将会给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多元共治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通过相互协商和监督机制,让不同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可以维护不同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打破民众、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隔阂,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通过多方参与,才能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民众和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当中。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必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主体之间商讨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需求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政府决策的可操作性。多元主体参与决策,能有效保证基层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杜绝主观性和独断性的决策。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要明确职责范围,减少过度干预,充分尊重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权利及意愿,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逐渐向有序、高效的服务模式转变。民众和社会组织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基层政府的决策、服务等职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元共治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会极大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由于缺少沟通协商机制,政府对相关利益主体诉求的关注度还不够。同时,由于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基层政府的一些决策受到群众质疑,政府公信力难以保证。多元共治模式实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为不同参与主体提供了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监督政府的合理方式。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能够让民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有利于提升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营造多元共治氛围,构建灵活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多元共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方式,让不同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如果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和公民个体具有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他们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所以,基层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共治氛围,与不同主体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吸纳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基层政府通过社会治理活动来实现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基层政府要全面顾及各方的利益诉求。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反映自身利益诉求,比较常见的形式有参加座谈会、协商会,或者通过政府电子政务平台表达自身意愿,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参与主体多元复杂、政府与其它主体的交流沟通不充分等问题,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各方意愿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多元共治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模式保证多元主体参与,通过民主、法治的形式,保证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让不同主体真正参与到政府治理之中。

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要求政府要及时公开政务信息,以便跟各治理主体开展即时互动沟通,这需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完善的网络互动平台。平台可以收集和挖掘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数据支撑。信息收集完成后,政府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制定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参与是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要在全社会形成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鼓励普通大众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政府要注重权力的下放,积极引导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不同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这不仅要求决策主体转变思维,同时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现有的权力配置、监督管理以及治理能力进行优化和提升。社会治理要紧紧围绕问题开展,为普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民主、高效、协商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持续优化。

(作者为郑州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狄增如、樊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组织与模式创新》,《工程研究》,2015年第2期。

②吴丹:《多元共治,探索城郊结合区域基层治理的新实践——以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基层党建为例》,《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③王天夫、罗婧:《基层多元共治的路径选择:动员、补位,还是重构?——以巫溪、肃宁、彭州为例》,《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合力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