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影响深刻。为此,需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改革,以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引领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与升级。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新时代中,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应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我国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仍然偏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新时代新起点上的首要任务之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思维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完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产业结构优化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形成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要重塑发展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绿色发展思维。只有坚持经济建设紧密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思路,不偏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准星,才能抑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避免出现严重的资源危机。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既有对物质享受的需求,同时也包括对健康生存环境的殷切期待。这要求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以进一步平衡和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要明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明确产业结构优化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节约能源优先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的顶层制度设计。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努力培育低碳、节能、环保、清洁的绿色产业,推进新一轮的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使产业结构优化的各项政策与实践指向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及建设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产业结构优化及供给侧改革的各个环节,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引导绿色生态消费,倡导适度消费、低碳出行、节约型生活方式,以生态型需求激活绿色生产动力,依靠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亮点所在。
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点,其核心要义是推动生产及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以生态文明的创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发展。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优化,需采取对自然生态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断加大对自然保护性成本的投入,使社会生产的自然基础得到巩固,使产业结构调整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化的产业结构要体现出三重价值,即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以及生态价值,通过创造物质价值满足基本社会需求,通过创造精神价值重塑社会发展理念,最后实现生态价值改变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
生态文明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也是社会运行和一切历史向前发展的基础。过去忽视生态文明价值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产业结构失衡使我国经济运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度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转变发展理念,重塑产业结构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需要为起点,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客观发展的要求,使产业结构优化与人及自然发展的需要相重合、相适应。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优化,本质上是要根本性地转变生产方式,重建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标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创新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型产业分类方法,从而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亟待解决,供给无法敏锐捕捉需求变化,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新时代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要以生产端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利用供给侧改革培育社会领域的新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出发,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趋势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社会总供给结构,以发挥出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
加大力度化解产能过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仍需提速,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痛点”,持续对资源的大量占用不仅抑制了产业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新兴产业发展和新供给的增长。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优化产业结构,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问题。需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同时要继续加强兼并重组,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加强对社会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引流”,投入到优势产业发展中,为产业结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只有诞生颠覆性、引领性、开创性的新技术,才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进步,因此科技创新是加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越是复杂的生产组织管理、越是高端的产业形态,对科技创新驱动的依赖性越强,使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深深缔结。加快科技创新,有利于激发和唤醒潜在的社会创业创新能力,主导创新要素不断向着产业汇集,推动产业发展趋向中高端水平,以增加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培育崇尚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人这一能动主体,因而人民群众树立起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必将有力推动这一进程。一是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生态价值导向,塑造公民追求生态价值与绿色消费的公共心态,建立科学、健康、节约型价值观。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常识教育与法治教育。针对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剖析利害,通过讲解生态危机科普知识、法治知识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实状况,培育社会生态伦理话语权,加深公民对产业结构失衡引发生态危机的认识。促使公民了解生态恶化对人类切身利益的直接影响,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界存在物的一部分,有责任从己做起为产业结构调整而出力,增强公民的生态危机感。三是培育生态文化,形成崇尚生态消费的社会风尚。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农村,普及生态文化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要求引领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要具有适用性和广泛性。必须依靠文化的支撑力优化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体系,以生态文化信息传播拉动生态化的新型消费,通过技术手段、文化手段与制度手段,培育新历史条件下的“生态公民”,对人的生态产品需求加强引导,使社会领域生态环保意识和文化风气得到重塑,释放出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的无限能量。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