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何有效治理

核心提示: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治理。当前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控评估,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难以根治和管控。为破解困境,政府需尽快推动网络专项立法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彻底整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摘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治理。当前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控评估,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难以根治和管控。为破解困境,政府需尽快推动网络专项立法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彻底整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情  突发事件  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触角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其发展之快、普及之广,已成为信息时代以来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移动、互动、低准入性,成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随着我国移动网络快速普及,大众生活也正式迈向全面“网络化”。网络带给生活的改变是颠覆性的,由于网络特有的开放、隐蔽、虚拟、互动特点,使现实世界信息不再闭塞,任何突发事件都能瞬间被传递接收引起不同反响,网络舆情也因此热度攀升。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短、裂变传播明显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经网络报道、炒作传递后在社会上被迅速扩散,最终演变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热点,在持续发酵过程中需政府出面紧急处置的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助推导致突发事件影响力升级,这也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严重、急迫、综合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个性特征,如生命周期短、裂变传播明显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大体要经历事件萌芽、传播扩散、事态升级、平息善后四个阶段,随着网络构成的生态环境频率节奏逐渐加快,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从最初酝酿到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到如今速度明显提升,网络舆情热点效应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绝大多数突发事件都会有目击者利用移动网络或自媒体将相关内容上传到网上,随后网民在网站跟帖、讨论不断升温进入白热化,数小时内就会达到高潮。在突发信息被众多媒体和个人层层转发过程中,裂变式传播尤为明显,使传播速度和影响大增,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影响愈发明显。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展走向难以预测、双刃剑效应明显。网络舆情体现了言论自由,这种形式有利于社会民主化进程,其影响有助于政府机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公正处理事件。但与此同时,网络缺乏监管和网民素质差异性,使各种非理性情绪充斥网络,容易对网民产生误导,致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呈失控状态,部分网民以情绪化状态表达不满、蛊惑不明真相的网友将矛盾指向政府,挑动群众与政府之间矛盾,给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压力。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网络法律不完善、行政执法强力介入容易侵害网民正当权益。当前,网络已成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但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却发展滞后,从现有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司法解释上看,原有网络法规条款过于宽泛,自由空间过大,一些法律解读语焉不详,缺乏详细判定标准。这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治理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政府为尽快平息事态,运用紧急权力采取的关闭网站、冻结网民账号、限制网民上网等措施,不能有效区分合法网民和违法网民,会对公民网络权益造成侵害,影响网民信息安全、网络隐私、虚拟财产权益,使正当的平息事态行为掺杂了对网民权益的不公正对待,将会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产生负面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削弱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不及时,民间自媒体网络异常活跃,网民会比政府处置网络舆论突发事件进行更多跟踪和观察,这导致有时政府公布的信息和民间舆论之间存在出入,进而使政府在信息时代的舆论博弈中处于被动。

网络舆情难以定性评估,治理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网络通信的普及发达,强大的网络覆盖使突发事件不再隐蔽,网络上各种互动平台,都能及时滚动地将信息散发出去,网民在网络上能对任何突发事件进行实时评论。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给政府评估突发事件带来难度,如何鉴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影响后果,并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估结论难度很大。政府机关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治理需要运用道德、法律、习俗、舆论等综合手段进行,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不受地域、民族、国家限制,网民在网络世界中恣意畅游、可毫无拘束地纵情表达,其言语架构很难掌控。在网络空间,国家政令法规对网络舆情掌控有限,难以发挥直接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增加网络干预和控制,这种强制性措施有可能会影响到网民的上网自由,这与网络的开放性是相背离的,也使政府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管控上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应科学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治理要转变传统模式思维,以创新理念构建全面管理体系,合理安排规划预警、处理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加快网络法律体系构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治理要依靠法律进行,通过法律治理网民网络行为,将网络舆论管理纳入其中。为此,要将原有网络法律、法规进行科学整合,制定统一、详细、标准的互联网法律,其设定要与相关法律互相衔接配套、相互支持,规范网民自身网络信息保护。网民上网统一实行实名制,可有效规范网络舆情源头,对网民电子数据取证、检查、鉴定要有统一流程,以法律保障公民上网利益。制定的相关法律除了规范网民上网之外,还要明确规定网络运营商的法律职责和义务,以法律手段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形成有效监督管控体系,以便能及时发现处理网络违法行为,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抑制在萌芽阶段。通过对网络犯罪分子进行严惩,来减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传播,保障社会稳定。

快速反应,实施分类处置和多元干预策略,防范网络舆情蔓延。互联网体现出的无壁垒、无差异、无中心特征,使信息源头难以察觉,传播速度导致舆情效应难以掌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曲解误导,导致一些小事也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为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政府需摆正态度,摒弃传统“大事化小”的错误思维,坚决杜绝瞒报、拖延的工作态度,克服“信息公开影响社会稳定”的心理,要做到迎难而上,越是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政府越是要快速办理处置。在工作上要做好网络舆情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同时要与全国各地政府机关联动,建立从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的全国性舆情预警网,建立监管责任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网络信息增减数量,检测排查诱发网络舆情的热点。通过公众参与数据对比,推测公众意愿查找诱发始因,反思政府行为,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升级。政府要抢占舆论主动权,快速介入发布真实信息,引导公众视线、消除猜疑恐慌,获得民众理解支持。

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要实施分类处置、综合施策、多元干预并行原则,政府与网络活跃群体和个人建立对话机制,针对他们的合理诉求进行协商、谈判,并适当满足,让其从社会稳定的视角出发,发挥其言论影响力,为政府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作出贡献。在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的同时,政府要尊重群体拥有表达权和知情权的权力,面对群众质疑和询问要认真听取、迅速反馈,有效疏导群众情绪,防止过激行为出现,以此有效抑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宗教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项目编号:CJSFZ16-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侯菲菲、张帆等:《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8期。

②钱月梅:《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构建研究》,《技术与市场》,2017年第12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舆情   突发事件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