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历史纪念日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节点

核心提示: 历史节庆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在重要历史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民众参与到认知历史、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来,使之成为历史自信的助推剂。提升公众对重大历史节日的关注度,不仅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历史节庆活动,还要打通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桥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摘要】历史节庆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在重要历史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民众参与到认知历史、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来,使之成为历史自信的助推剂。提升公众对重大历史节日的关注度,不仅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历史节庆活动,还要打通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桥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历史节庆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历史节庆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教育意义

节日庆典一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庆祝和纪念一些蕴含和承载着一定民族风俗、从古至今流传和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某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日或庆典活动也常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当前,一些民众似乎对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较为淡漠,更不用说去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些记者在随机采访时,有一部分中小学生甚至无法准确回答出诸如“卢沟桥事变”、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的具体日期和纪念意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反思:如何让沉浸在娱乐狂欢中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历史与现实,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节庆信息从互联网信息的海洋中凸显出来?

以2017年7月相关媒体对节庆的报道为例。2017年7月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历史纪念日:一个是7月1日——这一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96岁生日,也是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暨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7月1日前后,无论是微博、微信、网站等网络媒体,还是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都争先恐后地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了庆祝香港回归的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一些官方主流媒体更是全天滚动播出香港庆典的有关内容和最新报道,将文字、视频、图片、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除了媒体的强势报道外,全国多地都举办了形式不一的庆典活动,提升了公众对于这一历史纪念日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强大的宣传力度加之广泛的民间舆论,再度引发了公众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述,同时也激发了公众的国家认同感。

相比之下,媒体对于“七七事变”的纪念和报道则稍显薄弱。综观几家主流媒体的网站,我们会发现,一些网站并没有将抗战纪念日的相关报道置于显著位置,其微博宣传也略显单调,仅以文字形式呈现。可见,主流媒体在这一重要历史纪念日并没有营造出应有的强大舆论氛围。另外,针对这一历史节庆,一些地方组织的纪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如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听老战士讲抗战故事等。久而久之,则容易陷入“走形式”“走过场”的恶性循环,相关纪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将会减弱。翻看7月25日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还有两则关于纪念甲午海战爆发123周年的微博,也有不少网友转发和评论,但真正激起人们内心波澜的内容似乎不多。同期的微博热搜一直被热播电视剧占据,人们似乎更愿意沉浸在对电视剧等娱乐产品的品评上,而非热衷于“沉重”的历史话题。

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考验,这是一部血泪史、抗争史,更是一部励志史、奋斗史,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正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历史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能够给予人们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节庆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在重要历史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民众参与到认知历史、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来。对于深受互联网影响的青少年群体而言,这样的教育尤为必要,如何通过历史节庆活动在他们心中埋下信念与希望的种子,是教育者当前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历史节庆当成为历史自信的助推剂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让历史节庆成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助推剂,必将有利于提升民众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我们要努力把历史节庆所承载的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发掘并呈现出来,通过国家推介、社会舆论、民间传播等多种方式,逐渐建构起完整的历史节庆文化体系,包括节日的名称、意象、符号标志、仪式情景和内容、仪式方式、仪式规则等,并将其精神内涵发扬光大,使社会大众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清晰、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例如对于“七一”建党纪念日和香港回归日,我们可以在讲解历史背景时深入发掘节日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和”文化、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等优秀文化内涵。同时,制度化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可以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法定化,为社会大众亲身参与节日活动创造条件,为其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提升公众对重大历史节日的关注度,需要做好舆论宣传,特别注意不要让商业宣传遮挡了历史的声音。例如,提到“双十二”,许多年轻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双十二事变”,而是铺天盖地火爆宣传的电商年末优惠庆典。公众的认知容易为舆论宣传所影响,对此,在重大历史节庆时,主流媒体应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增加推广力度,向社会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介绍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日,通过一些有趣的网络活动让热衷于互联网的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进行科普性地推广,从而使其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来。

此外,社会各界也要努力打造形式多样、更“接地气”的历史节庆活动,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一度成为刷爆微博、朋友圈的舆论热点,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轻松却不乏历史文化厚度的节目形式就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在进行历史节庆宣传时也可采用“古今贯通”“古为今用”的方式,让社会大众在与历史的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不仅“乐于所学”,更愿“学为己用”“学为国用”。对于青少年群体,我们也可以通过商业合作,设计开发具有推广性和历史文化功能的网络游戏等,将历史文化嵌入到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网络体验中去。

历史节庆的宣传推广需要打通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桥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纪念日和纪念方式,我们要尊重民族特性,借助媒体宣传各民族的优秀历史与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历史节庆中包含着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明,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社会共识。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品质和优秀文化,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倜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冯玉军、闫桂梅、冉令标:《百年朝阳:历史的纪念与仰望》,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  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节点   纪念日   文化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