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把好生态化作发展优势

好的生态,不仅有助于发展第一产业,还是发展第三产业、助民增收的重要条件。

——马正山代表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石迎军代表  

要真正理解“藏富于林”,看到发展林业在固碳释氧、旅游休闲等功能上的广阔前景。

——丁贵杰委员  

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应在规划上做好顶层设计,并监督指导各地落实。

——蒋齐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这一话题,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议。

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青山绿水释放生态红利

在过去的5年里,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青山绿水释放出的生态红利正在让更多的人受益。

“生态改善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之一就是山青了、地绿了。”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委员说,“从林地面积来看,现在规模确实在增长,生态屏障的效果在广大北方地区凸显。比如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发展带来的美丽蝶变,正惠及千千万万的村庄。“过去垃圾基本靠风刮,村里环境脏乱差。”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代表说,“现在村里到处可以看到绿色,山野遍是花园果林,河塘清澈透亮,村里白墙灰瓦院落整齐,硬化道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

“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云南省贡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山代表介绍,“过去虽然生态底子好,但由于群众贫困、生态意识不强,不少村民不得不在陡坡开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自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贡山县把退耕还林与荒山绿化、水土治理、生态与环境修复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通过改种核桃等林木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先得有好生态,才能有好的宜居环境,才能有好的发展条件,顺序不能颠倒。”贵州大学林学院院长丁贵杰委员说,“要真正理解‘藏富于林’。林业经济,靠采伐来套现,是最原始、最初级的,要看到发展林业在固碳释氧、旅游休闲等功能上的广阔前景,这在未来碳汇交易、乡村振兴中能产生巨大的价值,我们应当让更多人看到并理解这样的价值。”

绿色产业不断延伸,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发展路子

“发展林业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探索多功能林业,可以选择多用途树种。”蒋齐介绍,比如宁夏、内蒙古等地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种固沙型饲料灌木林做林牧结合,或者选种山杏等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树,又或者在梭梭草上嫁接生产中药材等。要说明的是,这些地区发展林业的土地,许多是本不具备耕地条件的荒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多功能林业,能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好生态不仅有助于发展第一产业,而且还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条件。”马正山表示,“不管是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项目,生态良好地区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年贡山县独龙江乡大力发展草果、重楼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富民相得益彰、共生共赢的新格局,让独龙族群众逐步走上‘不砍树也能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林下种植成为贡山县群众的富民产业。“好生态本身就是好资源,不管是林下种植还是发展生态旅游,都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马正山说,“有的村单草果一项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我知道的种植规模最大的一户,4口人草果产业人均收入高达七八万元,不仅实现稳定脱贫,还取得了高收入。”

绿色产业正在向各个角落延伸。“稀稀矮矮的小老松变成了花果树,成片的经济林赏心悦目,村子100多亩的皖国葡萄园,仅仅一个夏天,就能吸引上万人前来采摘。村里正建设成为美丽家园、绿色花园、产业果园、农民乐园。”王绍南说。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河南省济源市市长石迎军代表介绍,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带给大家一条生态富民的发展路子。在济源,路通休闲庄园、玉阳山鸿润农庄的苗木花卉成为亮点;邵原苹果、王屋花椒等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大峪小横岭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成为林下经济亮点,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6.2亿元。

在实践中创新机制,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在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要想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机制来保驾护航。

丁贵杰介绍,这几年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但森林质量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提高森林的发展质量,建议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加大中央专项资金投入,加强现有中幼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早期林地要重视及时抚育,中期要加强密度调控,不能造完林就不管了。”

“跨区域、跨流域、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必要落实到位。”丁贵杰举例说,比如上游为了保护好生态,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失去了很多传统意义上获利开发的机会;下游地区享受了生态红利,比如得到优质的水,但并没有因此给上游足够的补偿。“建议对于流域的上中下游,可以省为单位,多省联动,探索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通过出境断面水质监测,流域内约定好水质达到Ⅲ类,一旦达标,中游、下游地区要按比例给上游一定的支付补偿。没有达标,则不给支付。”

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这与我国的生态红线、资源利用上限等环境保护举措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哪些地方能做何种开发、开发到何种程度、哪些地方禁止开发,都会有明确的管理、约束。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应在规划上做好顶层设计,并监督指导各地落实。”蒋齐说,“对于‘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我认为在计算和方法上还需要完善。这些办法我们是从无到有干出来的,在实践经验上还需不断优化,才能构建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制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强化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构筑生态屏障。一方面增加社会化投入,通过引导鼓励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以承包荒山、认养绿地等形式进行投资,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为目的的森林生态园建设。另一方面,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观光农业等,带动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石迎军说。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