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王中汝: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3)

其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展的核心要义。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收入、住房等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感情需求、心理感受、体验等内容。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尤其是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其中“安全”方面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需求,具体指向对于失业、生病、养老等方面的担心;“环境”方面的要求,更是一种包括身体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在内的综合性精神需求。这种现实,对于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我们出台的政策措施、执政施政行为,都要围绕着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具时效性、针对性,更顾及群众的感受、社会的接受程度,以实现党的十九大要求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另一方面,党和政府也有责任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引导人民逐步形成关于美好生活的正确认知和心理预期。每个人的美好生活,主要是靠自己辛勤劳动干出来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是不对的。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为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保障。

最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制度建设问题上,是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难以得到充分、及时的满足;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上,是“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从这个角度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尤其是关于美好生活内涵的科学阐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加压、与时俱进精神:既然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既然现有的制度体系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那么就必须把制度体系建设提到党和国家重要日程上来。为此,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形成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格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的现代社会治理能力,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当然,我们还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致使一些质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要性的声音出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依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对于基本路线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清醒认识: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任何偏离基本路线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言行,都是对党的重大理论观点的背离,都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中汝,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