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前,春分已过,清明将至。全国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南方稻区适时开展水稻育秧,北方冬麦区忙于小麦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东北地区加快春整地和清雪扣棚。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庄稼地“活”了起来,华夏大地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各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总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春耕生产进展顺利。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3月26日,全国已播各类农作物1.35亿亩,完成春播计划的10.2%,进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有保有压 结构调整势头良好
春播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大头,占全年播种面积的一半。目前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小宗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空间有限。因此,今年种植结构调整显得更加重要,调什么,怎么调,调了如何稳得住,都需要科学布局和谋划。
“今年,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格改革、订单农业稳步发展等因素影响,农业结构更优了。”安徽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说,安徽今春重点压减部分低产低效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完成50万亩水稻调减任务。优先发展二级以上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今年还将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力争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30万亩。同时加快油菜多功能应用,菜油两用和农旅结合油菜面积达到90万亩。
黑龙江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过去两年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也最大。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说,今年将继续调减四五积温带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在优势区重点发展加工专用和鲜食玉米。调减井水灌、米质口感相对差、主要依靠粮库收购地区的水稻,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50万亩左右。同时,实施优质稻工程,重点推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品种。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说,各地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呈现调优调高态势。最明显的是,无效供给减少,特别是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和南方低产低质籼稻面积减少较多,全国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继续调减,棉花面积持平略减。有效供给增加,大豆、杂粮、马铃薯继续增加,糖料持平略增,油料、蔬菜、饲草面积增加。
节水节肥 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和往年相比,“绿色”是今年春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节本才能增效,提质才能增效。
“有了这种自动喷灌设备,我这6000亩小麦的灌溉问题就不用愁了!”河北省永清县刘街乡李家口村种粮大户叶广宽指着田间给小麦浇返青水的设备说,“在县里水肥一体化项目的支持下,我今年购置了27台转盘式自动喷灌机,使用这种自动喷灌机,每年能省十几万元的灌溉成本”。
“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我们又属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要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灌溉。”永清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4.8万亩,通过采取管灌、喷灌、滴灌等方式大幅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益。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今年将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选择325个重点县开展整建制创建,集成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选择150个县开展全程绿色防控试点,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今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将扩大到3000万亩。
攻坚克难 春耕备播进展顺利
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夏粮生产基础较好。因晚播面积大,小麦越冬前苗情长势差于上年、差于常年。立春后,光温水匹配较好,加之各地早抓早管,落实促弱转壮措施,苗情转化升级较快。据专家田间调查分析,返青一二类苗比例达80.3%,比越冬前提高6.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6.0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耕生产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局部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截至3月26日,河北省麦田缺墒面积900万亩,其中严重缺墒3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沧州、衡水等地区,水源条件较差,抗旱任务重。其次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据监测,3月上旬尿素市场价格同比上涨12.7%。农药价格上涨25.1%,农用柴油价格上涨7.0%。此外,气候不确定性增大。据气象预测,2018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华北北部、东北西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可能出现春旱。
针对今年春耕生产面临的困难,农业农村部及早安排部署,下发了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和科学应对拉尼娜防灾救灾保丰收预案。春节期间就派出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华北受旱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推动落实抗旱促春管措施。眼下,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正进村入户,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促进春管春播顺利开展。
记者了解到,各地正加强化肥、农药余缺调剂,保证春耕生产需要。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供应充足,均能满足春耕需求。目前,大部地区农资已下摆90%以上,3月底前可全部下摆到位。各地及早开展机具检修和机手培训,加强机具调配,充分满足春耕生产需要。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发端于2015年的农业变革,如今在各地普遍展开、深入推进,人们预期今年将收获更大的改革成果,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实践。
(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