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给亿万中国民众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世界安全稳定、为全球安全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关键词】安全 治安防控 平安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中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根据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下降43.8%;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从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17年的95.55%。安全感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新名片,安全成为中国的一块闪亮招牌。在一项“中国到底有多安全?”的调查中,很多来华的外国人表示,中国“非常非常安全”,在中国大城市里,年轻女子独自行走在街头不必过多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在北京即便是深夜独自外出或聚会后回家,也不必担忧人身安全;深夜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里,也从来没有不安全的感觉。
高起点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第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平安中国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国民在国内的安全问题纳入国家安全工作领域,为每一个中国公民提供更好的国内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问题早已超越国界”,“各国可谓安危与共、唇齿相依”。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给亿万中国民众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世界安全稳定、为全球安全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第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安全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民众享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生活环境,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平安建设的成果必须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各种恶性案件、事故易发多发。在深化平安建设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清醒认识到社会治安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把严重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下来,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当下。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富民与安民共进,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平安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坚持综合施策,以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平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
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体制机制优势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
第一,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把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第一责任”“第一工程”来抓,承担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重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担负起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相应职责任务,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综治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并加强督促检查,协助解决问题,统筹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主力军作用,根据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需要,统筹安排警力部署、警务保障和勤务制度,加强治安基础工作,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法院、检察院结合各自工作发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司法行政机关履行对监狱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监管职责,做好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起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相应责任,与所在部门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第二,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机制。平安建设,人人有责。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各地党委和政府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重要法宝,继承和发扬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枫桥经验”等群防群治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发挥好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激发平安建设内生动力,提升平安建设整体合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各地政府大力加强治安志愿者、社工、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建设,“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武林大妈”“西湖群众”“乌镇管家”等群防群治品牌不断涌现。很多地方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组织发动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创立了奖励举报、以奖代补、志愿服务积分、发放微信红包等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短信、APP、微博、微信等新渠道,使社会治安工作实现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
构建扎实精细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稳定问题、建设平安中国的重大方略和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建设高度重视,明确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对构建扎实精细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发挥基础性制度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各地政府着眼长远,做好平安建设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产生。全国正在建立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进以公民身份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社会信用挂钩制度,完善相关实名登记制度。统筹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关爱特殊人群,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帮助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
第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各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发挥法治对平安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面临的问题,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各地依法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在应对醉酒驾驶、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为平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法治动力。加强和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自觉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第三,抓基层基础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成效也在基层。地方政府坚持固本强基,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推动平安建设向基层延伸,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
重点抓基层基础建设,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很多地方在街道、社区创设了邻里中心、民众联络所、幸福驿站等基层服务管理新平台,有效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比如,武汉有16274名社区网格员,每天负责采集获取各类治安管理要素信息。各地把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一线汇聚,将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和社区网格化建设,推进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建设。各地注重以小平安累积大平安,大力开展平安县市、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否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各地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抓早抓小抓苗头,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重点在矛盾集中多发领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
以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支撑,织密织牢公共安全网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公共安全网的基本框架。
第一,强化社会治安控制力。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着力强化社会治安控制力,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形成对“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常态化高压打击态势,深入推进打黑除恶、治爆缉枪、禁毒扫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道路交通、消防、易燃易爆等危化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使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犯罪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平稳有序。
第二,预测预警预防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社会治安防控的至高境界,就是实现对各类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只有立足于预测预警预防,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安全事故风险、经济金融风险、社会矛盾风险、网络风险等各类风险。各地着力提高对各类风险的发现、防范、化解、管控能力,从被动应对处置各类风险转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安防系统,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链,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的敏锐感知、自动识别、及时预警、主动拦截。
推广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当政府推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必须的“前置程序”,使重大决策的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的过程,有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第三,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各地公安机关积极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以建立健全常态高效的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和网络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为支撑,逐步健全和完善情报信息预警机制、警务实战指挥机制、实战勤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四项机制”,提升了社会面整体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
中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天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提高了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警务预测,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跨区域、跨部门互联互通。视频监控就像数据保护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治安防控作用。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身穿制服的警察维持公共秩序,在火车站、地铁站的日常安检措施,严厉的禁枪举措和对危险物品和器具的严密管控,这些都让国人以及来华的外国人觉得放心、感到安全。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博导,城市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华网,2014年4月15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