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多元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的元代江南士人

核心提示: 元朝官学以及各地的书院是士人活动的主要舞台,学校和书院的学官是他们新的社会角色。元代江南士人通过社会经营,在元朝中期完成权威重塑,提高了其在江南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控制能力。

【摘要】元朝官学以及各地的书院是士人活动的主要舞台,学校和书院的学官是他们新的社会角色。元代江南士人通过社会经营,在元朝中期完成权威重塑,提高了其在江南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控制能力。

【关键词】元代 江南士人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士人或称儒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儒为业的知识群体。元朝的士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儒户,当时全国有儒户11万余户,其中北方腹里地区有儒户3890户,江南地区据学者估计有100647户。可以说,江南士人是元朝士人的主体部分,是元朝士人的代表。

唐宋以来,士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士人除了涉足科举和国家统治以外,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南宋灭亡以后,元朝江南士人基本上失去了做官的机会,社会地位下降,处境恶化。

学官成了江南士人在元朝的新的社会角色

元朝统一之初政治混乱,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前朝科第仕宦之家,成了各种势力勒索、盘剥的对象,江南一般儒士的处境也进一步恶化。在不利的情况下,大部分儒士开始适应新的环境,重新选择生活道路。元朝官员的选举实行跟脚制度和吏员入仕制度,一些在蒙古帝国和元朝建立过程中的功臣获得各种跟脚,形成跟脚家族,其子弟长期担任中高级职务。一些中下级职务则以北方吏员出身的人为主,儒士一般在学官内任命。于是,出仕学官成了多数江南士人最后的归宿,学官成了江南士人在元朝的新的社会角色。这种新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元朝统治特点决定的。江南士人在四等级结构(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中地位最低,做学官是其不得已的选择。这种情况限制了江南士人政治才能的发挥,给元朝统治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总的来看,元初江南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当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元代儒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保证了传统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江南社会的稳定。

元朝实行儒户免役制度,士人另立户籍(儒户),除了田税和商税以外,免除差发、徭役。士人的户籍由地方学官管理,士人与地方官学(包括书院)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以前从未有的变化。学校成为地方士人的主要活动舞台,学官直接统领在籍的士人。官学学田的收入在满足学校运行的情况下,一部分作为生活补贴发给学生和士人,一些年老贫困的士人则由学校收入供养,士人的子弟需要入学读书,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会受到学官取消生活补贴(停供)甚至开除儒籍(或学籍)的处罚。

元朝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江南士人需要在每月的朔、望日早晨到学校参加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以后是讲书,讲书形式比较灵活,学官、学职和一般士人轮流讲,士人可以在讲书期间离开。祭祀以后地方士人和参加祭祀的学官、地方官吏在学校会餐。地方士人任职、出游的一些手续,需要到学校办理,学校还是江南士人节日的聚会之所以及平时消遣的地方,如天寿节,各地学校都会在这一天组织庆祝活动,地方士人汇聚学校,为皇帝“告天祝寿”。平时新任学官上任,其朋友也会到学校参加就职仪式。另外,士人在外面游历,到一个新地方后,一般需要拜访当地的官学,并到文庙行礼。

元代江南士人的生存奋斗:游京师

元朝士人入仕艰难,其个人和家族的发展陷入困境,于是,大量江南士人到都城大都(今北京市)甚至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寻找发展机遇。现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有163位江南士人有游京师的经历,足见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

江南士人游京师的目的除了少数人观光游览以外,大部分人的目的是通过求官改变自己或家族的处境。他们到元大都上书或在特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期盼得到元朝皇帝或权贵的关注,进而得到任命。不过,元大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于江南士人来说比较恶劣,他们被迫寻找住处和特定职业谋生。一旦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江南士人就开始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尽快取得荐举做官的机会。江南士人结交的对象有京城的汉族官员,也有一些蒙古、色目官员,诗文唱酬和燕集是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从这些士人的材料来看,相当一部分士人得以留京做官,也有人得到荐举离京到地方担任学官或地方官,当然也有人死在京城或失望而归。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江南士人将游京师的意义,提到人生观的高度,将其作为实现完美人生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元代江南士人产生了游京师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动力。如士人陈孚(1259-1309,浙江临海人)前往上都,到了居庸关写道:“邻家三数妪,对我清泪倾。问我膳饭否,虑我衣裘轻。大笑挥之去,我岂儿女情。”

通过游京师,江南士人向元朝中央政权反映江南社会诉求,也将儒家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向元朝统治者广泛宣传。尽管游京师的江南儒士之中,求官的人居多,但他们“能优游京师,出入馆阁,与四方缙绅韦布交游”,这本身就是传播和扩散儒家传统文化的行为,如此多的江南儒士活跃在大都的政治和文化舞台,对元政权实行汉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江南儒士游京师的现象,扩大了儒学在元朝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也是对元代弊端丛生的选举制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元政权的顺利运行以及元朝社会的稳定。同时,从江南儒士大规模游京师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社会精英——江南士人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勇气,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元代江南隐士逐渐成为江南地方社会的精英

在元朝儒学“不行于世”的情况下,大量江南士人归隐,成为隐士。一些退居乡间,耕读为业,享受安静的隐居生活。一些缺乏经济基础的士人则流荡于江湖,艰难谋生。他们选择教书、务农、经商、习医、占卜等手段养家糊口。相当一部分隐士通过务农、经商等不同手段致富,重新成为地方社会中影响较大的人物。元代江南隐士已经不是以前朝代与世隔绝的群体,他们不仅追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还追求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与控制,通过他们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影响地方政府和社会舆论,重建他们在江南社会中的权威。

元代江南隐士分布于江南地方社会的主要职业群体之中,成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促进了儒学向民间社会的扩散。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各种社会经营活动在江南完成了权威重塑。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经营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燕集、诗会等活动,引领江南社会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时尚。第二,通过向元政府中央和地方官员上书、提建议等行动,参与政治,维护儒士和地方百姓利益。第三,积极提倡和亲自参加地方社会教化活动,扩大儒学、儒士的社会影响。第四,通过积极提倡和亲自参加地方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其在地方社会中的话语权和社会控制能力。可以说,在元朝,隐士以不仕的节操,得到当地地方官和社会舆论的肯定,相当一部分江南隐士得到地方官员、一般士人和乡里百姓的拥护和尊敬,成为乡民日常生活的表率和地方利益的保护者,通过权威重塑,元代江南隐士逐渐成为江南地方社会的精英和地方利益的代言人。这是南宋以来士人参与地方社会事务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力说明:隐士向明清时期“乡土社会”中的乡绅转化,在元代出现了端倪。

元代江南士人对于理想和尊严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存奋斗,是中国历史上儒士演进过程的特殊一章。从生存环境的险恶到权威重塑,元代江南士人完成了自我救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顽强的社会生存能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宋扬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士人   江南   背景   政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