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最具安全感国家是怎样炼成的

“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在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上,面对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代表,习近平主席充满自信的宣示,引发了广泛共鸣。那么,中国的高安全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治安充满自信

“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这首先体现在中国人自身的感受上。强有力的治理能力与日渐完善的治理体系,带给人民群众强烈的安全感,中国人不仅对目前的居住和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高,而且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一,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有保障。中国人有扎堆儿居住的习惯,其实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扎堆儿的居住方式既能节省公共资源,又有天然的邻里守望功能。邻里守望,早就浑然天成地体现在中国人的居住方式中。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理念和结构,融合了很多安全防护的功能,如北京四合院、江西围屋、福建土楼、徽式建筑群落等都有高墙、围院式设计,既能防抢防盗,又便于邻里守望和相互帮助;福建土楼的整体结构是为了抵御强盗和山贼的侵袭;徽式建筑的标志特征“马头墙”,也主要是出于防火和防盗设计。

中国社会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秉承“和合文化”,居民间提倡和善、和气、和谐、合作,对纠纷、争议的民间调解和化解能力强。中国乡村村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邻里守望、安全互助在村落中自然形成。中国城市住宅也多是以住宅小区形式建成的大片公寓楼群,每个小区由物业和保安实施防火防盗、进出登记、车辆管理、宠物管理等。相对于西方的“陌生人社会”而言,中国人居住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区建设、社区警务工作,为“熟人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维持力和生命力。此外,还有很多群防群治力量,如北京各类群防群治力量总量近140万人,还涌现出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东城守望岗”“大兴老街坊”等一大批群众参与的时代“品牌”。民众之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老百姓以能够“看得见”的方式相互给予心理支持,共同守护着居住地的安全。

第二,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有保障。民众是否敢于单独外出走夜路,是国际通用的测量公众安全感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普通民众甚至单身女性在夜里行走、坐公交以及乘坐出租汽车都是安全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也纷纷赞扬中国社会治安好,表示在夜间敢出门。中国很多大城市有通宵营业的餐馆和便利店,营业人员和顾客都不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中国现行的立法中既没有设置宵禁制度,现实中也未实行过宵禁。而国外经常因骚乱、政变等实施宵禁,如2014年5月泰国军事政变后实施全国宵禁。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出行需求强劲,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和道路交通工具供不应求问题曾经困扰着中国人。目前,尽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自2002年达到峰值之后,已呈逐年递减趋势。根据2017年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万车死亡人数已经从2002年的13.71人下降到2016年的2.1人。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出行能力也有质的飞跃。在中国,机场、火车站、地铁口处处都有严格的安检措施,公交配有安全管理员。每当重大节假日或举办大型活动时,人流密集的地方常有警察或武警站岗和巡逻,使人们在出行中随处都能感受到安全。

第三,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危险毒害物质。中国对枪支弹药管控严格,与美国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虽然也有涉枪涉爆犯罪,但总体上极为罕见,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普通老百姓不用担心枪支泛滥导致的治安问题。除了枪支管理制度严格之外,公安部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署缉枪治爆专项行动,保持着防范和打击涉枪涉爆犯罪的高度控制力。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毒品泛滥是一大顽疾。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15年7月发布的报告,从2002年到2013年,美国12岁以上的人群中,吸食过海洛因的人数增长了63%,死亡人数增加3倍。根据联合国《2016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2012—2014年间,澳大利亚“近期吸毒者”比例从4.3%上升到10.4%,同期英国则从8.0%上升到15.1%。而在中国,毒品问题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死灰复燃,但并未像欧美国家那样发展成为泛滥成灾的社会问题。根据公安部“中国毒品形势”年度报告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中国登记吸毒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2‰(2014年为1.32‰,2015年为1.70‰,2016年为1.81‰)。从数据来看,毒品离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受毒品因素干扰极小。

第四,中国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活动经验丰富,活动安全有保障。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G20峰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性大型活动,在这些国际性大型活动中,中国老百姓表现出高度的理解、支持和欢迎,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为大型活动而采取的各项安保措施,使大型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有的国家举行大型活动却经常出现安全问题。以美国为例,1996年7月,亚特兰大奥运会场外发生爆炸事件;2013年4月,波士顿马拉松活动发生爆炸事件;2017年10月,拉斯维加斯乡村音乐节发生枪击事件;等等。

第五,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定因素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经济问题引起的,经济贫困、收入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等导致了大量社会不安定和不安全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稳步推进。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宏伟蓝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具有安全感。

外国来华人士对我国社会安全度充满信任

第一,外国人来华旅游有较高安全感。近些年来,欧美一些国家恐怖袭击事件频发。考虑到安全因素,不少中国人放弃了赴欧洲或美国旅游的计划。同样,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也把在华安全作为考虑的一个指标。根据2017年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包括港澳台)为1.38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包括港澳台)为592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2017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数为69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外国人为1425万人次,增长5.8%。来华旅游人数的增加,除了中国风景本身的吸引力,中国良好的治安环境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外国人来华留学或工作有较高安全感。最近一两年,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失联、失踪、遇害等事件频频传回国内,令许多中国人担心他们在海外留学亲友的安全问题。外交部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中国人在海外涉及安全的案件大幅上升。反观在华留学生,他们的人身安全得到了良好保障。在华留学人数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也说明,中国在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除了我国日益发展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吸引着外国学生,切实有效的安全建设工作以及良好的安全声誉同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观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第一,全球民间网络大数据显示中国是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根据全球最大的民间网络数据库网站NUMBEO关于全球犯罪指数和安全指数的数据,近4年中国大陆安全指数排名都在世界前40%以内,其中排名最高的是2013年,在118个被统计的国家中进入前16%;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安全指数比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高出近二十个点;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安全指数高出印度十几个点;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安全指数远远高于巴西、越南;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四年内排名均在安全指数最高的前9%以内。(见下表)

图1:国家和地区安全指数

第二,中国包括命案在内的严重暴力犯罪下降明显。严重暴力犯罪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5年来,我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下降42.7%。2016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仅0.62起,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命案破案率再创新高,高达98.3%。2017年上半年,故意杀人、绑架、强奸、抢劫、放火、故意伤害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暴力恶性犯罪案件同比下降了4.57%。而在美国,2015年发生的暴力犯罪案件较2014年增加了3.9%;2015年美国谋杀案件为15570件,是中国同年9200起杀人案的1.7倍,而2015年美国人口为3.22亿,仅是中国人口13.75亿的23.4%。中国已经将严重暴力犯罪发案数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对提升群众安全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青少年犯罪占比下降预示未来安全有保障。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后备军和中国梦的实践者。从国家统计局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致力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刑事犯罪总数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已从1990年的57.31%,下降至2015年的19%。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过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味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更有希望,预示着我国的安全状况不仅在当下较为良好,而且在未来也会保持良好态势。

第四,灾害事故受灾死亡人口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明显减少,尤其是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于2000年到达下行拐点,全国因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3021人逐渐降至2016年的1582人。同时,中国遭受自然灾害死亡人口也呈下降趋势,如2010年至2015年,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分别为6541人、1014人、1530人、2284人、1818人和967人。在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后,政府及时组织有力救援,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减少损失,恢复生产生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不安全感。

总之,安全感不仅来自中国民众的感受,也包含了来华外国人士的评价,而客观的数据与人们的安全感受相互印证,打造出“平安中国”这张中国的新名片。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应急警务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