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

【摘要】在现代育人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文化生态、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要着力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育人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是培养品德高尚、信念坚定人才的本质要求。价值观是指人在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和思维形态上,对特定的事物作出的关于价值理解、取向和选择,是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知识水平和理想信念的表征。价值观对个人的动机和社会实践有导向作用。在这个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和价值目标。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实际上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中,这与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契合。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元素,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和其他成员的关系,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在特定环境下要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构建是个人价值观在认同和实践中综合作用的过程,即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是国家意志的运行,更是个体成员在微观上的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只有内化为个体成员的精神信仰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同时,个人的精神信仰又反过来助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是构建文化生态、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价值系统构成,普拉诺认为“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的标准。一个人所持的或一个团体所赞成的一组相关价值叫‘价值系统’。”道德本质上来源于价值观,反映于价值观。本质上文化是价值观的表现和反映,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涵,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凝练的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系统,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的科学内涵和精神文明。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育人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理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这一复兴提供了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重要的思想保障。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的价值理念,对个人、国家、社会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国家只有先进的价值目标作为导向和行动指南,才能坚定价值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的理念与原则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出发点。这是保证社会价值体系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能够有效防止一些腐朽和错误的思潮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中的时代潮流下对文化的冲击。

坚持以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育人过程,本质上是通过教育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信仰的过程,其落脚点在于人的发展。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教育的实践和社会建设的主体。事实上,只有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得到认同和践行,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整个育人体系中要坚持育人为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的品格和信仰,并被普遍的实践。

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要构建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精神追求并自觉践行的基础,是由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平台组成的动态体系。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依托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宣传部门等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平台,使社会每个成员能够享受到便捷和高质量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的特点在于实践性,要将价值观上升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并不断地付诸实践,才能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美德中汲取新时代的文明元素,举办各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精神文明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因此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源,挖掘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文明元素,创造性的转化,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第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教育模式多元化成为当下教育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要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外部驱动,使其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思想、道德、信念的建构,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目标。

主题教育与熏陶教育相结合。主题教育针对性强、专业程度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直接有效的模式,但主题教育往往时间短、覆盖面小,教育质量和效果有限。熏陶教育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通过文化氛围和行为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给个体成员以潜移默化和持久的感染、教育、启示,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将要点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是从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自醒和自进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准则,对人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要充分的将主题教育与熏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缺互补、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

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政策是推动育人实践的最直接力量,也是最明晰的行动指南。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统筹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为基体,层层细化和分解,完善政策内容,推动育人实践。二是要完善政策落实和监督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完善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调动领导干部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法规在社会利益平衡、权利救济方面的保障作用,使育人实践在有序的环境中顺利开展。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颜晓峰、耿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年第1期。

②马永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价值观   全过程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