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中国民众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安全感是一面镜子,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中国民众的安全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同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稳定和收入增加有关,同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有关,也同社会保障这一安全网越织越牢靠等有密切关系。

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是民众高安全感的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6.1%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的增速。在经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在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大幅下滑、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然而,无论同整个世界经济相比,还是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速仍然是最高的。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而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5%,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也只有4.0%。

自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折算为美元,达到11.2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三大经济体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避免了许多国家因为经济大起大落、增长乏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问题造成的民众恐慌和焦虑,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安全感。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收入差距稳步缩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是中国民众高安全感的现实基础

首先,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民众为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而发愁的日子一去不返。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使我国脱离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并继而迈向中等收入国家。2012—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7900美元,远远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缩小。2012—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高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已经达到23821元。

其次,在做大蛋糕和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一世界性难题也正在逐步破解,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高达0.474,2016年已经下降到0.465,下降了0.009,尽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说明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持续数十年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从2009年的最高位3.33倍,持续缩小到2016年的2.72倍,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则从2012年的1.73倍缩小到2016年的1.67倍。

再次,我国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得到应有的保障,不会再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近30年来,我国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贫困人口减半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按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四年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2016年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4.5%。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安全感   国内生产总值   平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