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失衡难题等主要矛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这几年,我们坚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在去产能方面。本届政府一成立,即开始推动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开始,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并安排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1000亿元予以支持,重点用于分流职工安置。近两年退出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去产能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既提高了优质产能利用效率,也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钢铁、煤炭行业扭亏为赢,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第二,在去库存方面。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通过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等措施,促进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连续下降;通过调节土地供应、严控各类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查处打击恶意炒作房价行为等举措,使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控制,截至2017年底,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第三,在去杠杆方面。通过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投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办法,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连续下降,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第四,在降成本方面。除去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外,还持续推进普遍性降费、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举措。五年来,中央层面明确取消、停征和减免59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3200亿元。对地方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也进行了清理和规范,累计取消、停征和减免770多项收费,每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470亿元。第五,在补短板方面。加大对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和创新发展等的支持,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增强了发展支撑能力。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是需要内在动力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动能有所衰减、经济结构趋于退化,必须有新的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来接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否则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天花板”。发展新动能的来源是多元的。从供给侧看,新动能既来自于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需求侧看,新动能既来自于消费结构升级,也来自于有效投资增长。这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下功夫。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打造开放共享的发展平台,夯实软硬兼备的基础支撑,提供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推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各行业各领域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出台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等11个“互联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取得显著成效。有关机构对全国6700多家企业评估显示,通过实施“互联网+”,90%以上的企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其中近30%的企业升幅超过10%。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举措,网络约车、快递、网络订餐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2017年达到400亿件,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从30%提升到40%以上。实施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工程,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五年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从不到1万辆扩展到近7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全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升至559亿元;网上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7.9%。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广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经过努力,我们建成了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重大水利工程、民航机场等基础设施。目前,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在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走过来的,经过多年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直接管理仍然过多。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各级地方政府也有大量的审批事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众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不少地方超过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外商投资项目96%以上已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削减70%以上。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政府在放权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放管服”改革,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和群众办事也更加便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