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响春雷杏坛沃土新雨润 沐春风红苗吐艳根基壮

——探寻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课程建设之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夜新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春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因为它,万物生辉;春雨象征着无私与奉献,因为它,润物无声。杏坛中的教师不正是希望与无私的使者吗?他们对学生的爱就宛如这绵绵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成长。踏着新时代的春雷,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在东城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中,2016年与春江小学正式迈进“一长执两校、同址办公、共同管理”的新模式。借此契机,回民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重点,建构富有学校教育特色的多层面、立体式、融合式的育人温和课程文化,使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中,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浸润学生的成长中,浸润学校的发展中……三月春风暖,请跟随我们一起感受回民小学响春雷杏坛沃土新雨润、沐春风红苗吐艳根基壮的课程建设之路。

响春雷:植根课程沃土  万物复苏春日暖

“我们的东城,古都韵味浓郁,文化积淀雄厚,历史资源丰富;我们的东城教育,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国子监的万世师表,锻造了民族教育的脊梁,激励我们将美好民族梦担在肩上。天坛的朗朗回音,松涛阵阵,激励莘莘学子,谱写民族团结教育辉煌壮丽的篇章……”这是2017年9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届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周主题活动在东城区回民小学举行的启动仪式上,该校校长鲍宇红带领学生进行的献词。那发自肺腑的语言,涌自心间的热血,如春雷,似春雨,惊醒了万物,浇灌着破土而出的嫩芽。

学校开发的达斡尔族民族工艺——哈尼卡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的达斡尔族民族工艺——哈尼卡校本课程

好的教育就应当是从尊重和唤醒中开始。“我们怀揣一份教育理想,搭建尊重、包容的成长环境,致力于学校办成教育的伊甸园,让它成为学生们迷恋、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成为装满童真、情趣和个性的美丽花园,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与尊严。”主管教学的马健副校长深有感触。近年来,回民小学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尊重与包容”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保障国家课程全面落实之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尊重与包容”课程体系。旨在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教育内容,针对小学生特点,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将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内容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采取专题课、学科融入等形式,把课程建设作为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使课堂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基于对课程体系重构的深度思考,回民小学在课程建设中,认真落实市、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国家课程资源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通过目标逐级细化整合,经过基于目标的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的内容整合和“主餐+套餐”整合方法的自主执行,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好融入学科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知识教育,教师根据各学科教材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年段学科渗透民族知识的要求,选择科学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握分寸,注重实质,进行民族精神的渗透,留给学生一种思想——民主、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精神,一种尊重与包容的风气。我们看到,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民族英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民族特产、服饰、礼节等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结合少数民族发展状况,通过多位数读写法、统计图、百分数的知识来反映人口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变化。在美术课上,教师设立了剪纸、蜡染、泥塑、绳编等多项民族工艺内容和教学活动,一件件由学生巧手创作的民族手工艺品被布置在教室、楼道的展台例,不仅装点着校园文化,更表达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音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动听的民族歌曲,学跳优美的民族舞蹈,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然起舞,度过快乐的课内外时光。而且学校特别在课前一歌、下课铃声、午间休息、放学铃声等,都设置了“爱我中华”等民族音乐铃声,让师生置身民族音乐声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在学科德育活动中,学校以班队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与主题班会相结合的形式,各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参加相声、小品、课本剧、民族舞蹈等活动,有力地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意识。

“春雷响,万物生”。走进新时代的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在国家课程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迈感,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紧迫感。他们牢牢抓住这根本所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国家课程当中,不仅丰富了课程,而且让特色生了根、落了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知识,在学习的殿堂中感受着“万物复苏春日暖”的美丽胜景。这份胜景似一缕花香,弥漫于学生的青春岁月中,如诗如画;这份胜景似簌簌春雨,大珠小珠滋润万千桃李。

沐春风:基于课程灵动 百花吐艳尽芳菲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春三月,草长莺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吹开了百花……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回民小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打造全新的课程模式,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给孩子们一个灵动的生命。

课程灵动,百花齐放。对于当前课程建设,回民小学所建构的“尊重与包容”校本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要求,继承学校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与态度,获得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形成多种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为重点,全力打造“以多元和综合为底色、以尊重与包容为基本要求,以共融与和谐为最高价值观”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思路,使学生认识并肩负起一个具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正是秉承富有新时代特点的课程思想,回民小学在课程建设上没有紧紧拘泥于国家课程,而是打破学科壁垒,突出汉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反映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反映世界各地优秀文化,更要关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互动中的创新文化,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及相异的文化。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六大方面、十八个要点,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回民小学根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的要求,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为保证时间的落实,学校在每周二下午,利用半天时间开设一至六年级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在校内实践活动课程上,学校根据课后330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开发了“阅读与积累”系列课程,通过广泛的阅读,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阅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感受作品表达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还开发了“实验与研究”系列课程,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如,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调查、研究老北京的民族建筑、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玩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北京,培养学生热爱北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谈到此,教学主任王玉老师说道:“我们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注意融入民族舞蹈、民族建筑、民族服饰等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拥有知识的喜悦。”同时,学校利用北京市首家校园“民族苑”博物馆,师生、家长在这里学习了解民族知识,进行相关学科实践活动,品味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团结素养,实现了课程资源整合运用最大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盟盟]
标签: 春雷   新雨   杏坛   沃土   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