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空间。虽然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但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并没有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全面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农业的产品结构还需要深度调整。2017年我国进口的农产品数量约1.4亿吨,价值为8498亿元人民币。如果从内部结构调整挖潜,则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仅仅依靠农村自身是做不到的。所谓“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就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提高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收益。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就可以实现多数人口对少数人口的反哺。而从我国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看,农业占比已经不到10%,非农产业的反哺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只要创造适当的政策条件,就可以加快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从城市人口下乡经营农村承包地、购买农村房屋、投资农业等方面的案例来看,在都市圈地区和城镇化发展较快地区,通过投资的逆城镇化进程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实。
交通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加快逆城镇化进程。截至2017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3.65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5万公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城市人口的出行和投资空间的再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机会。特别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区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已经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于交通设施的改善,资本下乡、消费下乡和投资下乡大大减少了阻力。此外,互联网的发育大大缩小了要素流通的空间距离,信息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加快了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的联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逆城镇化进程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发挥了网络优势、实现了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的城乡联系。从各种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的案例看,农产品与城市空间的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而物联网和交通设施的整合与联通,方便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同时,所谓城市的资本下乡和消费下乡,也将会通过互联网媒介加快整合过程。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消费向农村领域的挺进创造了良机。近些年来,各地纷纷提出了生态立省、生态立市和生态立县的口号,其实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十九大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及早提出生态发展战略的省份和地区,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这和我国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当然是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生态环境资源有发展潜力的山区和边远地区。但是城市消费变化的重点之一是与生态有关的旅游业的发展。贵州近几年旅游人口超过云南的发展势头,就得益于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和长期坚持。从北京周边河北张家口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看,也是得益于长期以来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当年政策提出时,看似是为了保北京的一方蓝天和一汪清水;现在看,与北京逆城镇化的消费进程已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北京旅游业带动了张家口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生态战略实施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一案例不仅证明了逆城镇化消费进程可以带动远郊农村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经典案例。生态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与逆城镇化问题直接关联,也和城市消费结构改变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小长假期间传统旅游景点的爆满,新的以生态和少数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旅游景点的挖掘,带动了曾经作为扶贫老大难问题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说明逆城镇化所呈现的大趋势,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以至于国家的扶贫战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