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如何提升文化自信

【摘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文化回归世界舞台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对文化的主体性创造。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开放包容、互信互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态度,提升世界文化格局变迁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人民性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这无疑为在新时代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而凝聚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讴歌人民创造、创新的雄壮史诗,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恰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与核心,才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文化创造的动力。第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核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发展文化自信要以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前提。只有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符合新时代人民文化审美需求的文化成果,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第二,要在人民群众中培育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创新型人才。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人才的不断补给。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型人才,使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元素被深度挖掘,实现了整合创新,带动了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先进文化的生产和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兴盛说到底是文化人才的兴盛,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和挖掘出新时代的文化人才,才能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动力。

发展文化自信应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情怀为目的。文化品位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关键目的在于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扩大对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要使人民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层次得到提升,自觉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动力,释放出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长久、强劲地发展下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追根溯源延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

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是发展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优势和命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精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本质精髓。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增强三者之间在纵向上的关联性与在横向上的融合性。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与思想哲学,广泛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指引的时代精神。将中华民族对“大同”价值的追寻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之中。以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内化,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并带着对传统文化自信的豪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文化洪流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追根溯源地挖掘传统文化优势,厚植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底蕴,延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为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伟大的文化情怀。

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文化自信的发展筑基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站位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过硬,才能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从容地走上国际文化舞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世界文化场域的话语权。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需采取理论武装、创新文化传播手段、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深挖文化自信资源等方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将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价值理念利用创新的方式讲清楚、讲到位。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独特标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要借助信息科技创新手段,掌握新媒体网络虚拟空间的文化自信话语权,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影响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社会文化大发展统一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方向上来,创造出面向世界、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是要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熟,释放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无限活力,引导文化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激活社会领域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与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在世界文化竞争与交流中巩固文化自信增加筹码。

实现文化自信需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树立和坚持文明互鉴、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对外文化交流历史,中华文化借助不同时代的人文交往实现了国际传播,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表明了在推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民族性是第一位的,坚持“以我为主”是在新时代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只有在坚持本民族文化定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文明互鉴,推动我国文化在安全、和谐、包容的时代环境中进步与发展。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文明尽管来处不同,但归处一致。文明互鉴、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表明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全球视野,体现了我国愿意向人类社会贡献文明成果的态度和胸襟,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将更好地以文化互鉴实现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

加强创造性转化,赋予文化自信时代内涵。具有强大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往往拥有高度的自信心。文化的创造力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需紧密跟随时代的发展进程,不断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辉煌。一是要加快大众文化的创意创新,营造尊崇文化的自信环境。一个民族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往往表现在整体的社会风气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与时俱进地塑造新时代的主流文化环境,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转化为公民的思想与行为,努力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塑造新时代的优秀文化,并向世界发出文化交流的诚挚邀请,在文化创造与交流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是在文化创意创新方面,要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细细品鉴、推敲提炼,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出发点,建构文化创新的价值体系与整体目标。不断汲取和转化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实新鲜的时代内容,从而精准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尺度。

(作者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KSB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金正连:《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坐标与逻辑》,《新视野》,2017年第3期。

②李长学、王子凤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何以可能》,《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5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新时代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