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乡村振兴,“兴”在何处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需“兴”在乡村农业、文明、产业、教育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农业、文化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贫富差距。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需“兴”在乡村农业、文明、产业、教育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农业、文化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贫富差距。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活力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可以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举措实施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活力。

乡村振兴,农业要“兴”

乡村振兴,要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起。构建完善有序的农村产权体系,对农业农村以及新时代城乡互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产权制度仍然存在较多漏洞,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难以担保和抵押的现状,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的功能。二是为农村用地交易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明确农村集体用地的性质和地位。三是扩大农村产权交易渠道,简化农村产权交易流程,提高农村产权交易效率,增加交易品种。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恢复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构建农村产权退出机制。

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和首要任务,可谓切中病根、对症下药。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如今,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无疑是城乡贫富差距悬殊,城乡人民收入差距大以及农村发展滞后。农村发展不充分,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民的发展,农业的进步,而且影响了城乡一体化,为此,我国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视城乡差距,大力优先推进乡村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当下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将三农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上,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是重点。迄今为止,农业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营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农业发展是否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仍有较多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尽管当地政府纷纷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产业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既要加快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又要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除此之外,还要丰富农民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综合素质,鼓励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自主研发新产品,是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和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文明要“兴”

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建设乡村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从以往的经验可知,我国大部分农村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忽略了乡村文化建设,导致部分乡村道德风气败坏,优秀传统文化荡然无存,甚至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良好村风的建设,而且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条件。乡风文明建设不应纸上谈兵,而是要真真正正落到实处,不应急功近利,而是要循序渐进,融入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村民的生活模式中。建设乡村文明,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文化,合二为一,使其逐渐融到村民的生活习惯中。这就需要把乡风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坚持。

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而乡村经济发展也会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文明乡风赋予农业和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农产品文化品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的关系是显然的,生态宜居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信仰和习惯,都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乡风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还包括生态环保的农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本质上来说,建设文明乡风实际上就是乡村治理的过程。充分利用文明乡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道德示范等,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乡村振兴,产业要“兴”

乡村兴旺,必须以产业兴旺为前提,而振兴乡村产业,就必须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农民的闲置资金。振兴乡村产业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发展资金投入,进而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当前,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农村开始尝试新的发展思路,开拓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以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乡村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导致乡村的资金投入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振兴产业为核心,加快建设特色乡村小镇,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资金支持,才能进一步扩大产业空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农村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建设双管齐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味地发展乡村经济,而是农村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建设双管齐下,既要发展乡村农业、渔业、养殖业、牧业,又要发展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行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简而言之,就是自内而外从各个方面全面推动乡村发展。通过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更多地涌入农村,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逐步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农民提高竞争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提供支撑。

乡村振兴,教育要“兴”

乡村振兴战略要见实效,需要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人才振兴无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这些人才必须充分了解乡村的发展实情,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先进的理念,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乡村发展中的引导者。

培养乡村人才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基础,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培养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乡村党支部,构建一支专业的乡村管理队伍,维持乡村发展的良好秩序,并对乡村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并为农民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二,鼓励乡村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吸纳城市优秀人才前往乡村发展,促进城乡人才交流。第三,以互联网平台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现代化人才队伍,开展互联网营销,从电子商务中发掘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建设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加大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合作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农村新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融合。

(作者为中共黔南州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民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XMZ07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12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