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是新时代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体现经济社会现实变化的热点词汇。共享的含义是使所有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生活与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社会需要强化道德伦理,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更应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助推老龄化、农民工市民化等社会问题的破解。
【关键词】第四次产业革命 共享经济 社会差异 共享社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网络购物、电子政务等诸多亮点纷呈。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是2000年以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奠定了数字社会基础,物联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成果辐射交通、购物、金融、公共服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人们获取各类服务资源的方式发生转变,生活便捷度陡增。
共享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篮球、电动自行车和彩虹颜色的雨伞——“几乎所有东西都能在中国繁荣的‘共享经济’中找到”。——法国媒体这样描述中国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共享经济已经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各个领域。“共享”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对中国“共享”现象的观察很具代表性,“共享”正改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创业模式、思维观念,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空间,为中国品牌注入新的价值,为中国发展带来巨大潜能。
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表征之一。共享经济同时又是一个道德规范的试验场。利用物联信息技术推动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并不意味着彻底市场化和放弃规制,尤其在涉及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领域,需要更高更新的伦理规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网络金融技术考验着人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在强化和提升人的道德伦理、信用意识,塑造新形态下的社会规范与秩序。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共享理念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实现共享经济到共享社会的转变,对于破解中国突出社会问题和新时代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共享经济正在成为新的道德规范的试验场,塑造共享社会的新秩序
共享经济是物联信息技术高效整合海量和分散的资源,连接产品供给侧与客户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消费者无需购买就可以轻松分享产品的短期使用权,以满足生活需求。
在共享经济中,人流、交通、物流等移动领域走在最前列。2016年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推出全球首个智能共享单车服务,自主开发出集成 GPS 和通讯模块的智能锁,利用新一代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手机 app 让用户随时随地可以定位并使用最近的摩拜单车,在目的地关锁即实现电子付费结算。2017年摩拜单车还进入新加坡、英国、意大利、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美国、韩国等 8 个国家,城市超过 180 个,运营着超过 700 万辆摩拜单车,用户超过 2 亿,日订单量超过 3000 万,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共享单车运营平台和移动物联网平台。智能出行服务不仅解决了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难题,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实现绿色出行提供了智能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共享理念深入日常生活。正如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所说:“我们企业的理念和国家理念相一致,那就是创新。共享模式不仅成就了创业者,也拉动了传统的自行车生产,推动了绿色出行。” “两个车轮”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步伐,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发展。
2017年共享经济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是“押金”问题。当年11月,芝麻信用宣布推进“信用免押”,初投10亿取消押金,得到ofo等30家商家的积极响应。押金原本是商家用来防止用户“失信”的费用,却常常由于商家“失信”让用户承担损失。芝麻信用正在全力通过引入风控、保险、信贷、运营鼓励、联合奖惩等多种方式全面升级信用免押方案,化解风险和不安全感,为商家打消后顾之忧,使信用成为共享经济活动中的资本。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生态体系内的独立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拥有支付宝产品的蚂蚁金服以“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为理念,依靠科技创新搭建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芝麻信用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评价个人与企业的信用度,计算芝麻信用分值。对于600分以上高分值者,可以凭借信用度获得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抵押贷款以及酒店、租房、租车、婚恋、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的信用服务。总经理金胡滔对外表示,“芝麻信用希望推动中国建设信用城市,而免押金是信用城市的标配,所以推动这一进程,将是我们未来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依据芝麻信用分值推广信用免押,对于共享经济无疑是一大信用红利,信用使人与人、人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共享经济正在成为新的道德规范的试验场,塑造共享社会的新秩序。
第四次产业革命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实现共享理念的现实基础
“共享”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意味着机会公平,人人享有发展权利和改革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包括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即“空间”发展不平衡。营造共享的城市农村生活空间正是破解城市社会问题、缩小社会差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共享理念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物联信息技术将各种“物”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整合多元系统,社会服务产品提供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资源均等、扁平配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2013年德国倡导“工业4.0”革命,指出继蒸汽机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迎来了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以及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实现快速、高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的新型工业,核心是连接,把设备、工厂、产品、供应商、客户紧密连接起来。“中国制造2025”正是为了在工业4.0浪潮中走在世界前列。
物联信息技术实现了城市活动全部数据化、可视化、最佳化,为资源合理配置、生活需求满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社会基础上,2016年1月日本在“第5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社会5.0”概念,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超智慧社会。在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新型社会中,新的价值与服务被不断创造出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将享受更加丰富的生活。
实现共享理念的物质手段来自信息通信技术,如果说共享经济是物联网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结合,超智慧共享型社会则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即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应用到所有产业和社会生活中,超越群体边界实现社会资源的普惠共享,破解当前的人口老龄化、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提供不平衡、不充分等社会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现实的生活资源与公共服务需求与传统方式下的供给贫乏催生了网络技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结合。能源环境、健康养老、创业就业等新问题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另一方面,共享的超智慧社会建立在信息社会基础之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高新技术给社会问题的破解奠定了技术条件,给未来生活形态的探索与创新带来了新机遇,正是第四次产业革命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实现共享理念的现实基础。
共享理念带来的经济社会冲击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电子社会等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和想象的共同体,正在中国迅猛发展,并且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空间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技术带来的共享经济对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出行通信、购物消费、社会交往以及审美观,改变着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社区。互联网的发展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它降低了交易成本、整合了分散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生活质量,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活的便捷性大大提升,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共享经济是高新技术与社会生活相互融合促进的产物,是满足人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的技术手段,其无法抵御的渗透力为物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在基于地缘关系的社区共同体的现实无法改变,网络空间并不能取代作为基础社会的社区空间。城市和乡村依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社会空间,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用来解决城市中的社会问题、管理和运营城市的高新技术手段。我们需要思考社会生活与高新技术之间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反思信息技术快速改变生活方式带来的过度恐慌。
目前,中国实施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实践重点是在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增长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社会要素、价值观念嵌入城市物理空间,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的同步提升,回归城市生活的原点。对技术过度依赖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导致新的社会差异现象不断涌现,例如,比例不小的社会弱势群体被抛出了物联信息技术的时代浪潮。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同时,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500万人,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人,不仅数字庞大,更是一个需要关怀照料的弱势群体。物联信息技术、共享经济所提供的便捷服务正是这一弱势群体的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应鼓励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人机互动新技术,借助社区平台开展培训,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开发老年产品,让共享经济走入老年人的生活,实现高新技术全年龄段共享的美好社会。我国有近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差异依旧显著,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力量缩小城市差别、地区差别。进城农民工人数多达2.8亿,他们不是低端劳动力,其生活环境的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急需改善。物联技术向生活空间渗透,不仅可以使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便捷,同时也为破解大都市病和社会群体分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
从共享经济走向共享社会
以网络社会为基础的超智慧共享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共享经济是共享的超智慧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力量。共享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生活结合,将健康养老、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问题纳入发展视野,增强解决城市、农村社会问题的自我意识,打造不分年龄、不分城乡、不分地区,任何人都能够享受的共享空间。“任何人”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为此,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协力将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集中投向健康、交通、产品供应、金融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
新时代的理想境界是美好生活的共享。在共享生活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社区生活。共享主体结构是连带式、复合型、网络化的,既注重表现个性和自我,又注重发展群体和社会。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市的长成源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更加优良的生活。城市生活空间营造的目的在于安排好人们的生活。
共享不仅是经济资源的共享,而且是精神生活的共享。其为人们提供一种有价值、有伦理、有意义和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创造一种不分阶层、年龄、宗教、职业的均等化、扁平化、更加平视生命的共享生活空间。当前我国的城市生活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多元社会群体的城市生活融入。要树立尊重平等、包容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中的外来人与本地人,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阶层的和睦共处。与此同时,还需要研究大城市社区的转型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和虚拟社区时代,社区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社会的概念更具流动性,共享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还在探索中前行。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而新时代需要塑造的应该是一个共享的生活空间,实现生活空间的公平共享、空间的互惠共享、空间的效率共享、空间的情感共享和空间的艺术共享,在共享社会中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被再生产出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李国庆:《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
责编/姜成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