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为了复兴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信息方式理论,试图用“信息方式”概念来取代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波斯特夸大了交流方式和交流结构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而忽略了任何信息方式实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当前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基本模式,取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关键词】信息方式理论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电子媒介作为交流传播手段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社会普遍而深刻的变化。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吸收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资源,比照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创造了“信息方式”概念,对电子媒介如何改变社会结构进行了新颖的分析和阐释,形成了信息方式理论。
信息方式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信息方式理论认为,在以电子媒介为中介的社会中,物质生产活动已经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符号构成了人们的生活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联系,而是由语言交流所构成的网络,这些都突破了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判断。
波斯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无法批判和解释现实,是失效的,应该被信息方式所取代。首先,波斯特认为,尽管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释非物质产品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价值。他批评马克思主义无法估量凝结在这类产品中的劳动时间,而信息已经具有完全不同于商品的某些特质,信息交换无法用价值规律来说明,只能用符号交换来分析。其次,波斯特认为,生产方式理论无法解释消费社会中生产被消费所引导这个事实。被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附加在商品上的符号,它作为一种能指已经脱离了对实物的指涉。再次,电子媒介时代社会力量发生了重组,生产方式理论所提出的阶级斗争已经让位给少数、边缘群体的斗争,无产阶级已经不是革命的主导力量。归根到底,波斯特认为建立在实践第一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理论无法理解由电子语言所构型的后现代社会,而他提出信息方式理论的使命就是以语言学为基础,“在映照生产方式理论的同时又置换这一理论”。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并未过时
我们要正确评价波斯特的“信息方式”,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产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基于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两方面含义的把握,波斯特所谓的信息方式即电子媒介交流,实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一种特殊反映。因此,并非信息方式取代了生产方式,而是当代生产方式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信息方式,信息方式完全可以被生产方式所涵盖,二者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信息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其独有的互动形式和对现实世界的超逼真模仿,从现象层面上看似乎日益远离了生产过程,但是在其终极本质上仍是生产工具的现代历史形式,因此也就不存在其信息方式的本体论话题。
首先,信息依然是商品。在电子媒介时代,信息日益等同于一种商品和资本,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信息成为商品体现和深化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能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而不特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信息商品的生产没有脱离生产范畴。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是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价值链的继续分化和非物质化造成所有关于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的可利用信息都被渐渐地从过程本身分离出来,并且被电子处理和被公开销售,成为商品。信息商品仍然遵循商品供需法则和价值规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轨道,因此才有了知识产权。信息交换的低成本和即时性降低了资本流通成本,信息生产正是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产物。更进一步来看,电子媒介技术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推进了“用户生成的内容”,即波斯特所谓的代表的一种“符号学民主”的“共享知识”,表面上是在挑战资本主义坚守的专利原则,其实免费馈赠的形式置于商品形式之下,甚至可以直接用来赢利。总之,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新的范式,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因为信息的发达,生产变得更加灵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更快的局部反应,生产被分权化了,而资本和控制却被中心化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日益成为战略性联盟、联合体,被少数人控制甚至垄断,这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另一方面,信息的社会性必然和市场的私有化组织迎头相撞,加剧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这已经被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多次金融危机所证实。
其次,消费社会的密码依然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析。波斯特认为消费社会不是以生产为基础而是由符号统治。但深入到符号的本质,它仍然是资本再生产的产物,而且符号运行的现实基础仍然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马克思早就破译了消费社会的秘密:“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扩大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不是消费决定生产,而是消费反馈的信息让生产更加精准化,消费创造的新的需求助推生产扩大化,从而保障资本家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所谓“生产消费集于一身”,非但没有显示生产和分配的民主化,反而常常被纳入到了现有精英控制的商品交换体系。离开生产谈消费,甚至把消费置于生产之上,其实是被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现象所蒙蔽。
第三,电子媒介时代依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网上的个体依然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网络世界中的多重身份,始终是以现实的社会角色为基础的,尽管身份可以塑造,但仍然是围绕现实阶级属性建构的。尽管当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萎缩,但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改变,无产阶级作为从事雇佣劳动,为资本提供剩余价值的群体并未消失,只是改变了存在形态。同样,阶级斗争也没有消失,而是采取了更加复杂的形式,当代西方社会,各种少数群体的斗争都是与阶级斗争纠缠在一起的。从受众到信息生产者的身份变化并不能使互联网用户获得摆脱资本的自主性,相反,人们在网上的创造性活动被深深地商品化了,剥削也更加隐蔽化和深刻化。
信息方式理论尽管在对电子媒介社会的现象批判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但是这种基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批判始终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局限,夸大了交流方式和交流结构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却忽略了任何信息方式实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当前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基本模式,取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而对人类最基本生产和活动的探讨,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永恒的基石。仅仅关注交流的形式,而放弃对整个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无法深入到对社会的本质批判层面,更无法撼动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正确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信息方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②[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张金鹏:《信息方式:后现代语境中的批判理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