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精神的灯塔

核心提示: 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价值,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价值,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思政教育  大学精神  传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指南,但当下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多元思潮冲击,一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同程度出现扭曲现象。加强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摆正思想观念,端正行为规范,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培育。开拓一条思政教育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的发展之路,是大学与社会进步之所需。

点信仰之光,巧避思政教育路上的“浅滩暗礁”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本质,教育是立足于培养人的内在修养以及高尚道德信念的活动。二者都服务于人的发展,同时又被人所需。从这方面来看,信仰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确立信仰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大学思政教育以信仰教育为主要方向,以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为主要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价值思潮激烈交锋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也会相应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成长偏差。信仰作为个人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心灵依托。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对其成长成才都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大学的思政教育应着力强化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能力水平。

强化信仰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信仰教育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大学生走向社会、建立人文精神的必要手段之一。信仰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指向。作为一项长期教育,思政教育要想给大学注入新的文化理念和生命活力,必须意识到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知识教育的思政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换言之,思政教育要从课堂走进个体,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由知识理论教育引导向信仰教育引导转变,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认识自身,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更好提升自己、服务社会。

深化信仰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类的普遍解放与社会长期自由发展的理念,强调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性与学习者的主体性、信仰认知与现实社会的协调性,这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依据与主要目标。然而,现代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离,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甚至反感情绪。要想实现信仰教育的实际价值,关键在于信仰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从自我认知到自我塑造再到自我完善的过程。

重德育才,造就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建设者、践行者

以德育人,造就大学精神的传承者。我国传统教育以道德为本,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国民品格素质的基础。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长久与常新的源泉动力。德育教育要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平等、合作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科学与人文氛围的熏陶之下,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产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

以人助德,造就大学精神的建设者。大学精神在影响大学生的同时也在由大学生所塑造。良好而和谐的大学文化对于大学精神的建设与弘扬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将是散乱的、无组织的。大学精神、制度、文化、行为体系四者的相互统一是大学精神文化构筑的关键。要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有效发挥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功能,努力营造体现浓厚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文化相结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成才承德,造就大学精神的践行者。思政教育要想促进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就要注重对大学生道德自觉、文化自觉、行为自觉的培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精神趋于功利主义与官僚主义,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精神所赋予大学的活力、创造力。因此,对于大学生,他律与自律至关重要,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同时,受教育者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承担起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为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

行稳致远,思政教育照亮大学精神

要适时填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和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新的教育资源和内容。首先,要注意思政教育的包容性。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还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伦理教育等,要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质等因素考虑到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其次,应注重思政教育的生活化与时代性。要抓住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大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能够帮助自己有效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要注意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艺术性,用鲜活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去感染和引导学生。

要大胆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态。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等主观与客观因素限制了师生的思维延展。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比如设立微课录制室,创建微信公众号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另外,要提高思政教育有关工作人员对于新媒体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客观障碍,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最新动向。要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监管制度,促进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同步开展,依思政教育之力,为大学精神的弘扬与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注重大学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价值,让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教导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分别为长春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省属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6B6)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B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黄国辉、娄东生:《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思政   灯塔   精神   大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