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积极搞好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文化自信的资源、制度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发展 思想保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引导力、感召力和推动力,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文化发展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获得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并坚信自身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念。文化是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因而世界各国都注重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整个民族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增进文化认同,尤其是人们对文化内在核心价值的认同,才能提高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当前,提高人民文化认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促进文化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改革文化发展体制,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汲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消费规模逐渐扩大,人民从中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种种实惠,也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精神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让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了梦想和追求,增加了他们在心理和精神上的获得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提升文化自信,要解决怎么认识中国文化和怎么发展中国文化两大问题
怎么认识中国文化是一个文化心态问题。文化自卑者认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自负者宣称,中国文化超越了西方及其他民族的文化,没有必要学习或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文化肯定者坚信,中国文化虽然目前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未来发展依然值得期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抛弃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心态,更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发展中国文化。
文化源自历史、面向未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与灵魂支撑。发展中国文化,首先要明确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全盘西化者认为,中国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就必须割断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固步自封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不容侵犯的权威,较其他民族文化更悠久、更尊贵。自觉自为者认为,中国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他们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向,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能够讲清楚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主张向其他优秀文化借鉴。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发展的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升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凝聚和团结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文化。从文化立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反对唯我独尊的文化中心观,也反对全盘西化、文化虚无和历史虚无。从文化资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文化构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以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反映了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彰显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精神文化。
增强文化活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文化发展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活力。2017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和政府的这些方针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中,文化始终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标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方向。当前,面对价值多元的文化环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例如一些外来负面价值观冲击了人们的价值信仰,西方霸权主义威胁到国家文化安全等。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必须旗帜鲜明地保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全面推进公民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将体现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坚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仰和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文化理念、文化制度和文化实践,才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破解文化发展桎梏,提高文化发展的有效性。创新文化发展方式首先要明晰文化发展的工具属性和情感属性。工具属性要求文化发展注重效率、效益和效果,任何发展都要按照这些原则来进行;情感属性则强调文化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信仰追求,强调人文价值。按照这两个属性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就要在追求文化发展效率、效益和效果的基础上,发挥文化的感召力、精神引导力,根据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以“接地气”的方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舞台戏剧呈现研究”(项目编号:2017SK14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新华网,2017年5月7日。
③沈壮海、史君:《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党建》,2017年第7期。
④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