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新时代城乡关系与推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这一战略相应的体制机制是城乡融合。因而,如何认识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城市与乡村各有不同的功能,区别早就存在了。但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城市相对于乡村的优势并不存在或并不明显,倒是田园牧歌给文人骚客留下了对农业文明的美好记忆。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资本人格化身的资本家,把资本积累当作生命线。于是,城市就成为资本集聚的最佳场所,形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巨大旋涡,乡村则沦为向城市提供人力、土地、粮食及各种原料的附属地。社会上层统统寄居在城市,享受着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交通等各领域发展进步带来的福祉。即使是乡村里为数不多的富人,也被城市贵族视为“乡巴佬”。至于那些胼手胝足的普通农夫,则成为粗俗、贫穷的代名词。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早就指出过的城乡对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必然现象。如果说资本家阶级与雇佣劳动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城乡对立就是依附于这一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关注。马克思预言:“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恩格斯则设想,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理想,是所有共产党人必然追求的革命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城乡融合”来“规定”城乡关系,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这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符合理论的逻辑。

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论,而是基于共产党人初心的历史性抉择,更是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艰难曲折后到达的新境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现实地构建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国家当然是苏联。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鉴于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厚的根源之一,……消灭这种对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对于消灭城乡对立的途径,列宁认为,在消灭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主要靠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让城市有能力帮助农村实现电气化和机械化,既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能够消除繁重体力劳动带给农民的痛苦。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列宁在他的晚年放弃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也就是通过商品交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列宁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斯大林虽然坚持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但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全面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城乡关系上,当时推行了“剪刀差”政策,即从农村低价收购农产品,向农村高价销售工业品。这样,就伤害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这一政策从短期看有利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但从长期看则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力,为后来苏联垮台埋下了伏笔。

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教训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新中国同苏联一样,制定了以重工业为重点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但毛泽东同志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的计划经济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应当避免重犯苏联的原则性错误,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真想发展重工业,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增加粮食和轻工业原料供给,这样会积累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重工业的发展方面来。当然,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从而也就不可能彻底摆脱工业剥夺农业、城市剥夺农村的政策,甚至还采取了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制度,限制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民却很少分享到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

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为重塑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率先启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1978年至1985年的最初阶段,农村靠市场机制激发出来经济活力,相对于仍然受计划经济支配的城市,发展差距缩小了,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充分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市场竞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乃至形成了“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的局面。既让人始料不及,又似曾相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好成绩。但是,靠“带”和“促”确立起来的城乡关系没有改变强对弱、上对下的基本格局。在很多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是个“空壳”,“谁来种地”越来越成为难题,连党组织也“虚化弱化边缘化”了,环境脏乱差不断地销蚀着农家子弟的乡愁。凋敝成为一些游子对家乡的记忆。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做到城乡融合发展,仍然是亟待破解的历史性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城乡融合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城乡关系的重新塑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标志着城乡关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领导乡村实现“五个振兴”,激发内生动力

前述内容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城乡关系是处于融合状态还是处于对立状态,实际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和政策设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取消自由竞争的计划经济都不能做到城乡融合发展。两者的体制机制虽然截然不同,但从结果上看,都是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大大弱于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具有城乡融合的根本特征,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乡村内部形成与城市比翼齐飞的内生动力,也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或者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光荣传统和基本经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样要依靠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说,我们党自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但有时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效果好与差,取决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及政策的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三农”领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长征,首要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三农思想学懂弄通做实。这样才能做到乡村振兴扎实有序,蹄疾步稳。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实现五个振兴,其实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中。

【本文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深化农村改革项目首席专家】

责编:栾大鹏 / 赵博艺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之路   新时代   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