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德国工匠精神是如何造就的

【摘要】德国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和守秩序、重理性的传统,制造出伟大的工业产品,值得全世界学习借鉴。德国是福利制度的主要发源地,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很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关键词】德国福利制度  工匠精神  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高福利的德国传承着守秩序、重理性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特性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德国的民族特性更多地来源于普鲁士精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也由此铸就了忠诚、服从、守秩序的国民性。德国的法律和制度意识受罗马成文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力求通过制定法典式和系统化的法律来确保遵守与执行。德国还特别注重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100多年来,德国的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共制定了3.3万个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各国所采纳。意大利人法里纳之所以到德国创业,正是因为德国有着严格的商标保护法律,从而造就了古龙水这个世界品牌。德国人以服从法律为己任,也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德意志民族有着理性和思辨的传统。德国之所以能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源于德意志民族的理性和思辨精神。德国人给世人展现的是严谨但不僵化的精神。德国人在生活上崇尚节俭,不少德国饭店能够根据顾客需要提供“小份饭”和“儿童量”套餐。德国的很多企业实施弹性工作制,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使得员工能够愉快而高效率地工作。德国法律还规定,员工每年还享有最低24天带薪休假权,而且不将病假包括在内,是发达国家中休假最多国家之一。

高福利的德国坚守着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

“德国制造”一直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但“德国制造”并非天生高贵,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德国1871年统一后,德国作为后起的国家为了追赶老牌强国,曾大量剽窃外国技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商品博览会上的德国展品被认为价廉质劣而无人问津。1887年,英国还专门修改《商标法》规定自德国进口的所有产品都要注明“德国制造”,实际上是将其列为劣质产品。之后,德国奋发图强,开始打造“德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以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企业脱颖而出。

德国人不相信“物美价廉”,信奉“慢工出好活”的工匠精神。企业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全德350万个企业中,9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百强中,平均历史都在90年以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迈世勒银行一直坚守“欲速则不达”的祖训,秉持的是“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有句名言,“我决不会为了短期利润而牺牲未来”。西门子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每年将其销售额约10%的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德国员工的操守更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标准、完美、精准、实用”的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内心深处。技工和工程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彼得·冯.·西门子曾说,“人口有8000万的德国,之所以有2300多个世界品牌,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他们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正是因为这种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耐用、可靠、安全、精确的形象,也使德国经济能够屹立潮头。

德国的高工作效率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之所以称为“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经过两个场所,一个场所是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个场所是企业或者公共事业单位。这种“双元制”职业培训,使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德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定,德国的企业有义务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只有经过这种职业培训的学生才能顺利进入企业工作。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实际上就是现代教育与学徒制的有机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也是对中世纪以来的“学徒制”的借鉴和发展。虽然工业化已经取代传统的小作坊,但工匠依然精神得以延续。这些“学徒”在企业里实际上是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第一手应用技能,接受的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一边上学一边工作的“双元制”培训机制,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有效掌握工作技能,又培育了职工的技术革新能力。经过这种“双元制”的职业培训的学生,通过努力还可以在取得职业认证资格后成为岗位上合格技师,有突出贡献者还可以获得“工业大师”称号。如果他们进一步努力,还可以选择到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文凭。“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高福利的德国保持着不断改革的社会治理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如果市场出现失灵问题,将由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其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机结合。德国福利制度还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如鼓励推迟退休或退休后重返工作岗位,提倡多生育,鼓励年轻人增加储蓄等项改革近年来均取得良好效果。

德国福利制度改革起步早,方向明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福利制度在欧洲遇到严峻挑战,在德国也饱受争议。其实,德国福利制度改革,要比欧洲其他国家至少领先15年。德国福利制度的改革,首先解决的是福利发放不公平问题。例如夫妻二人均已失业,这对夫妻所拿到的失业救济金竟然比仅有一人失业的夫妻家庭收入还要多,为此,德国出台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如“哈尔茨四”法案提出失业者若拒绝职介所提供工作的次数超过规定,将受到降低救济金的惩罚。德国福利的不断改革也使得德国能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德国的失业率从2005年的9%左右下降至2015年的6%,特别是德国东部的失业率从20%下降至现在的9%。不仅相比其他欧洲国家的两位数字的失业率(西班牙、希腊的40%左右的失业率)要低很多,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这正是德国独有的工作效率的集中体现。

德国福利制度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也导致财富鸿沟的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之前的其他社会形态,其效率无疑是空前的。德国福利制度,实质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体现,是在国家调节下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又要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这种福利制度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救济及救助(包括青年救助、社会救助、难民救助等);二是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事故、失业、养老和长期护理保险等);三是公务员特殊福利待遇;四是补贴(包括生育补助、住房建设及住房补贴等);五是社会服务(包括社会工作、养育、照护和社会义工等)。

德国福利制度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近年来也遇到新的挑战:一是福利开销不断攀高,国家财政难以应对。近年来,德国财政收入占GDP的45%左右,而社会福利开支就占到GDP的近30%。二是高福利也使德国出现了一些不思进取、靠领救济金生活的懒汉,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三是福利制度出现了诸多奢侈性消费漏洞。媒体报道,德国出现过个人日常奢侈开销由社会福利出钱的案例。四是德国福利制度覆盖了在本国的所有人,包括难民。难民如获得政治庇护,可享受与德国公民同等待遇的社会福利,德国的国家财政越来越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经费。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云龙等:《欧洲再现代化的经历与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英]彼得·泰勒-顾柏著、马继森译:《新风险、新福利》,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德国   工匠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