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工作时长和效率的互动逻辑

【摘要】减少过长工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工作时间减少带来生理及心理放松,会减少工人身体或心理疲劳。另一方面会促进组织管理优化使得工作时间利用率提高,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工作时间  劳动生产率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D75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7778美元,处于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总结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深入研究工作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的关系,可为改进我国工时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福利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工作时长随着生产率增长逐步下降

在1930年《我们子孙的经济可能性》论文中,凯恩斯预测未来100年也即2030年时,生产率增长将会导致闲暇时间极大增长,每周工作时间会减少到15小时。虽然预测可能不会实现,但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已经逐步减少。

从同一国家看,工作时长也随着生产率增长而逐步下降。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时间有一定程度下降。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1947-1973年美国年平均生产率增长达到2.8%,在1973年下降到1.2%,之后生产率增长大约每十年上一个台阶,70-80年代约为1.2%-1.5%,90年代到2007年金融危机前从2.2%提高到2.6%,而金融危机后生产率增长又降低到1.2%的低水平。随着生产率增长,工人实际小时工资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在1973年以前实际小时工资增长与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实际小时工资从1964年的2.53美元上升到1973年的4.14美元,再到2007年17.4美元和2016年的21.56美元。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实际小时工资上升,美国就业者的周工时也随之下降。从1964年到1972年周工时从38.5小时下降到36.9小时,周工时平均每年下降约0.53%。从1973年到2007年周工时从36.9小时下降到33.8小时,周工时平均每年下降0.26%。

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能减少国民工作时间

社会福利制度差异也会对发达国家工作时间产生影响,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能减少国民工作时间。如美国和欧洲的工作时间和社会福利制度存在较大差异,2003年法国和德国的工作时间与美国工作时间之比约为0.7,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约13%,而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只占GDP的4%。西欧国家政府提供了很多免费公共服务和保障,如免费医疗、大学教育和孩子照料,而对美国人单是医疗保障就是很重的负担,美国人会因为担心工作时间少而失去工作,由此工作时间更长。实际上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国法定带薪休假政策的国家,而法国带薪节假日为30天,德国24天,英国为28天,日本为10天,这也使美国工作周数更多。有研究发现,工作周数可以解释美国和欧洲之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工时差距。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都能促进工作时间减少,同时工作时间适当减少也能增加工人福利,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时过长对健康、职业安全和家庭工作生活平衡都有不利影响

工作时间过长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对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不利影响。在多数研究中,周工作时间高于48小时属于工时过长,从短期来看,工作时间过长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等问题,进而会导致工伤或事故风险增加。一项通过对11万个工作记录的研究发现,周工作时长与工伤和职业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周工时大于60小时的工人工伤和职业病风险增加23%。还有研究发现,经常性工作时间每周高于60小时或者高于50小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经常性每周工作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工人职业压力上升,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及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此外,工时过长还会导致工人不健康的行为,如养成吸烟或不规律饮食习惯等,进而会增加患一些慢性病的概率。工时过长还会导致投入家庭时间减少,不仅会影响孩子照料质量,还会对夫妻婚姻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生活工作失去平衡。

工时过长对健康、职业安全和家庭工作生活平衡都有不利影响,减少过长工作时间不仅能够缓解这些问题,增进个人和家庭福利,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过长工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工作时间减少带来生理及心理放松,会减少工人身体或心理疲劳。另一方面会促进组织管理优化使得工作时间利用率提高,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从经济学角度看,工作时间的边际产出递减,因此减少过长工作时间会提高边际产出,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劳工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在工作时间减少后,劳动利用效率虽然短期没有提高,但在中期会明显提高,个人自主化减少工时,这些方式有潜力能够提高生产率,从而抵消最初短工时带来的成本。

我国工作时间分布不平衡、工作时间利用率低

我国2.8亿农民工中大部分人工作时间过长,根据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流动人口周平均工作小时数为60小时,周工作时数超过60小时的比重高达40.55%,处于较为严重的“过劳”状态。技能水平低、没有劳动合同保护以及社会福利保障,农民工只能工作更长时间。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执法力度,打击企业超长延长工时,将农民工工时控制在法定标准水平上。

相对经历过泰勒管理时代的发达国家,我国工作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工时利用率低和劳动生产率低。这种现象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较为突出,有些单位迄今仍未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体制和机制改革,科学设置编制,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我国一部分发展良好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多企业也已建立了包括职位分析、职位评价、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从管理执行角度看,大部分中国企业还远没有达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有制度无执行成为很多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写照。因此,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理应成为我国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

(作者为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涛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赖德胜:《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迈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的工作时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蔡禾:《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时长   逻辑   效率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