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摘要】当前企业的创新惰性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闭目塞听”“为创新而创新”等,为了促使企业摆脱“创新惰性”,应从意识、行为、技术、人才、机制五个方面全力开拔,力求企业摆脱“创新惰性”。

【关键词】企业创新  创新惰性  技术研发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杰弗里·摩尔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惰性”理论及其核心-外围分析框架,“创新惰性”不应理解为一般的“主观消极或怠慢”,而应理解为如同物理学概念中的“惯性”,或者是化学概念中“惰性气体”的“惰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固有模式。因此,摩尔理论认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创新惰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企业创新趋于稳定之后,企业必然会谋求创新成果的延续与维持,对于企业现状的变更与革新便出现了瓶颈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都大力弘扬企业创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创新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创新有的失去了活性,甚至与新时期的科学技术相悖,很多企业难以割舍、放弃,占用了企业较大份额的资源,使得企业出现一种“惰性”现象。这种“惰性”在企业未来的创新之路上成为新的创新的最大障碍。由此可见,创新惰性是一种“滞性”,同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消极意识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反而与众多的企业发展客观因素紧密相连。

企业创新惰性的五大症状

安于现状。每一个企业自创始以来都会经历一定时间的高度创新期,当创新期度过、形成创新成果之后,企业为了保护这一创新成果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将更多的企业资源投入到这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发展上,对于新的创新发展便不愿意耗费精力再次进行。但是此时已经有很多竞争者抓紧继续创新的机会,在创新之路上实现了又一次的创新。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任何放松和懈怠都会让企业陷入向前发展瓶颈。

闭目塞听。企业初尝创新的成功,使得企业一时间名声大噪,企业自信迅速建立起来,当自信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便有了“自负”的嫌疑,此时对于外界新的声音也就自然而然听不到了。闭目塞听,这是企业“创新特性”的又一大症状。企业在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之下,依然沿用传统的创新机制,对于外部科技、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新内容置若罔闻,企业管理者墨守成规,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经营方式等没有做到及时积极地学习,对市场经济快速提升和国家政策转变所带来的机遇未能充分抓住,最终导致企业在原地待命,形成“创新惰性”。

胆小怕事。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创新创业成功,是源自于它无人能敌的勇气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初现之时,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强,但是创新成功之后的企业是否能够将创新之路继续下去,是一个企业得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的关键。个别企业在创新成功之后胆小怕事,担心推翻现有的创新成果会无路可走,从而丧失了再次创新的先机。比如曾经的胶卷类企业、手机企业等,在新时期技术革新之下胆小怕事并没有及时转型,从而直接面临破产威胁。

缺少杀手锏。企业创新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的人才,这也是企业盈利的杀手锏。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才的充分作用能够夯实企业的创新力量。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没有突破,在人才上难以为继,就很容易出现企业的“创新惰性”。

为创新而创新。国家对“创新”口号的提出可以说是一提再提,企业对这一号召也是坚决执行,企业的创新意识其实并不缺乏,但是有些企业却在创新方面形成了惯性思维,认为企业将现有的工作坚持到底就是最好的创新路径。正是这种“守旧式”的心理惯性,使得企业在新的创新之路上搁浅,甚至形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情况,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非常不利。

企业如何摆脱创新惰性

意识层面:培育危机意识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为了使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创新惰性”的困扰,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是关键。如果企业失去了危机意识,企业整体的发展脚步就会变得迟钝和缓慢,一旦出现破坏性的威胁,便会使企业应接不暇。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加强对危机意识的灌输,增强对外部环境洞察的能力,及时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同时,企业要摒弃因循守旧的思想,建立企业预警系统,及时把握市场竞争环境,在企业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及时进行应变处理,避免犹豫不决,将企业力量集中在求变当中。

行为层面:以企业家和标杆学习为导向克服创新惰性。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的作用,而企业标杆学习者作为企业员工的优秀代表,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因此企业摆脱“创新惰性”可以从企业家与企业标杆学习者入手进行。一方面,创新是企业家的一种基本职能,企业家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实现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策略的最终抉择,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摆脱“创新惰性”,因此加强对企业家文化的传播与应用非常关键;另一方面,利用标杆学习,帮助企业员工建立创新行为的标杆,给予企业员工创新工作的范本,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技术层面:以科技研发为核心提供创新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促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不断地进行科技研发,形成新的技术,是企业的创新路径之一。首先,建立企业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加强对企业所处领域科技技术领悟与学习,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同时不断进行该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其次,增加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保证对企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基础,从而摆脱“创新惰性”。

人才层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构建新的创新力量。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遗留有上一个阶段创新的思想框架与方法,对企业下一步的创新有一定的制约性,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构建新的创新力量,是对打开传统创新思维桎梏的全新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全新的盈利手段。

机制层面:构建生态创新网络开辟破坏式创新道路。“创新惰性”是一种慢性病,需要企业管理者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够治愈。而长期的努力必然需要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才能破除原有创新路径的诟病。构建生态创新网络开辟破坏式的创新道路,切实避免企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生态创新网络,促进企业集体学习与协同创新,从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并设置多元化和有灵性的创新组织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创新网络,建立新的企业创新模式,破除企业原有的陈旧结构,积极将企业引入新的创新领域,以多重思维考虑企业创新发展。

(作者为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胡彬、万道侠:《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兼论企业的“创新惰性”的形成原因》,《财经研究》,2017年第43期。

②王丽华:《以企业家为导向克服创新惰性》,《企业导报》,2016年第18期。

③李中娟、柏明果、刘新跃:《长三角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惰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绿色科技》,2017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活力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