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偶像崇拜呈现出娱乐化、多元化、碎片化等特征,“泛偶像化”现象不仅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也与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着密切联系。在新媒体时代,应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培育新媒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偶像人物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以更好地化解“泛偶像化”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泛偶像化 偶像崇拜 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偶像崇拜多指青少年对娱乐圈明星的喜爱与追捧,它有着极端、盲目崇拜的含义。在后现代社会中,偶像崇拜变得越来越自我化、情绪化、多元化、个性化,人们不再固守于某个特定的崇拜对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偶像崇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偶像人物更加真实,偶像选择更加多元化,偶像崇拜更加碎片化,人们往往崇拜偶像的某方面特征,并不崇拜偶像的全部,于是,产生了“泛偶像化”的偶像崇拜现象。
与传统偶像崇拜相比,“泛偶像化”现象有着多变性、娱乐性、多元化等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价值文化等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些为偶像崇拜创造了崭新的时代环境。同时,随着数字电视、网络广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娱乐偶像”“平民偶像”“草根偶像”等不断走红,这使我们进入了“人人都能成为偶像”的“泛偶像化”时代。
“泛偶像化”是指后现代社会中“人人都能成为偶像”的社会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偶像崇拜层出不穷,偶像类型纷繁复杂,偶像人物复杂多样。此外,在媒体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多体现了人们自发自愿的传播行为,这些偶像不再是被顶礼膜拜的“艺术品”,更像是被创造的、全面展示自我的“艺术作品”;这些偶像不再拥有榜样力量与示范效应,而成了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
与传统偶像崇拜相比,“泛偶像化”现象有着多变性、娱乐性、多元化等特征。首先,多变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偶像崇拜发生了深刻变化,视觉形象成了人们偶像选择的重要标准,然而,单纯依靠外部形象和漂亮容貌无法长久地立足于娱乐圈,因为人们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等常会发生变化,崇拜的偶像经常变换;同时社会潮流也在不断变化,媒体往往会从公众审美心理出发不断推出新的偶像。其次,娱乐性。在新媒体时代,偶像崇拜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大众传媒对偶像人物的包装越时尚,就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从而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这使偶像崇拜带有浓重的娱乐化、商业化色彩。最后,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同群体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倾向、审美取向、消费理念等,人们常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崇拜对象,这使偶像崇拜变得更加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的成因审视
“泛偶像化”现象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其生成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密切联系。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当前人们生活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中,人们接触到更多的异质文化,产生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常常想通过追逐时尚、追新求变等方式标榜自我。在偶像崇拜中,人们对以商业模式包装出来的娱乐明星产生了厌烦心理,希望以自主选择的方式创造自己喜欢的偶像。同时,娱乐媒体也在不断地推出各种消费型偶像,这些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偶像选择和崇拜对象,一个偶像尚未被了解、接受和内化,另一个偶像就已经出现于青少年面前,常常令人们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随着各种选秀活动的开展,公众也参与到了偶像制造活动之中,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制造偶像,使各种偶像人物、偶像崇拜层出不穷,这使人们进入了全新的“泛偶像化”时代。
新媒体的推波助澜。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许多新媒体不再满足于信息传递、言论发布等,渐渐变成表达思想情感、制造舆论热点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网络事件表明,新媒体对公众的价值观念、审美心理的影响在不断增强,逐步成为“泛偶像化”现象产生的温床。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性偶像逐渐成为偶像崇拜的主体,偶像人物不再是从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中生成,而是在大众媒介商业运作下生成,在这种时代境遇下大众媒体不再是制造偶像的工具,变成了操纵大众审美心理和消费取向的“造神神器”。同时,相关利益集团往往会根据社会潮流推出各种偶像人物,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促进了“泛偶像化”现象的发展。可见,偶像崇拜的发展都离不开大众传媒这一主导力量,毫不夸张地说,大众传媒决定着谁能够成为偶像、如何巩固偶像地位。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偶像文化建设,引导公众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泛偶像化”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对于泛偶像化现象、炒作成名等现象,人们都持有不同的态度,其中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不利于偶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所以,应正视形形色色的“泛偶像化”现象,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偶像文化建设,引导公众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泛偶像化”现象,以促进偶像文化的健康发展。比如,可以积极开展社会道德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使公众能以理性、务实、客观的态度对待“泛偶像化”现象。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虚拟性、互动性、自主性、碎片化等特征,信息传播缺乏严格的准入机制和约束机制,许多新媒体往往将点击率、经济利益等作为发布信息的首要考量,很少考虑新闻信息的社会影响、道德意义等,这些偶像崇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新媒体应自觉遵守媒体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为偶像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成了普通大众宣泄情绪、发表意见的平台,这使许多偶像人物“被走红”“被崇拜”“被追随”,并产生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偶像崇拜。因而,网络媒介应根据网络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网络传播活动,自觉做到依法办网,客观理性地对待各种泛偶像化现象,以更好地担当新闻传媒应有的责任。
偶像不必有圣人般的道德境界与超乎常人的毅力,只要在某方面拥有过人之处且符合人们的期待,精心包装后就可能成为部分人的偶像。这些偶像人物可能有种种问题和缺陷,甚至会为崇拜者树立反面的道德榜样,这无疑会影响偶像文化的健康发展。因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等要正确对待偶像崇拜活动,引导偶像人物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使偶像人物能够洁身自好,自觉投身精神文明建设。此外,体育明星、演艺明星、社会精英等偶像人物也应加强道德自律,自觉树立与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自己的正面形象引导崇拜对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正能量。
在传统社会中传播主体多为报社、电视台、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往往由编辑、记者等专业人员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流程、方式等,公众很难直接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之中。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博客、BBS等新媒体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公众对这些新媒体往往具有较强的操纵能力,并成为偶像崇拜的制造者,这些深刻影响了偶像文化的发展。为此,应积极培养公众的媒体自律意识,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网络意识,提高公众对“泛偶像化”现象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此外,公众应保持独立的审美意识和清醒的价值判断,尽量降低自己被不良思想侵蚀的可能性。
“泛偶像化”现象是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为此,应深入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积极探索化解“泛偶像化”现象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路径,以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为河南工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梅琳:《“泛偶像化”现象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人民论坛》,2016年第6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