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 新生态 新表达

【摘要】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历经漫长的摸索期之后,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冷门到热门的巨大转变。置身特定历史时期,国产纪录片深度介入现实情境,以多元视角对时代主题进行立体书写。沐浴着时代春风,搭乘着新媒体加速器,融合着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国产纪录片将国家叙事和市场定位有机结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国产纪录片  国家叙事  新媒体  文化内核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纪录片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教化、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表征和20世纪90年代的百姓讲述之后,亟待重新思考纪录片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功能与意义。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从“政治言说”发展成为“社会镜像”,最后成为一种“社会意识”。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热播,宣告国产纪录片“公众时代”的来临。此后,国产纪录片继续发力,呈现出与以往不同且有持续固化倾向的“新常态”。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长征》(国际版)等不同题材与风格的纪录片相继推出,创造出现象级的传播效果。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

国家叙事是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其目的是对内凝聚共识、引导认知,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以此获得国际认可。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是国家叙事的典型文本,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影像形式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叙事是新时代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手段。

首先,以国家为框架、以“中国”为符号,用国家“在场”凝聚精神力量。在央视制作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大国外交》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电视纪录片中,治国、理政、改革、外交等关键词成为国家叙事的核心概念。受众在国家框架中识别并理解历史事件,赋予纪录片文本以特定的意义空间和时代景深。《创新中国》《辉煌中国》《中国1927》《纪录中国》等热播纪录片则以“中国”作为显性符号贯穿始终。纪录片文本中的“国家在场”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精神力量,从而获得一种家国一体的镜像体验。国产纪录片把握时机、紧跟热点、顺势而为的态势,既显示出灵敏的时代嗅觉,也展示出形散神聚的强大叙事能力。可见,在这些政治大年,无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还是为时代留下影像注脚,纪录片必然不会缺席。

其次,以全球为对象、以“中国”为触媒,构建新时代国家形象。以纪录片为载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舞台的亮相,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走向海外的国产纪录片;中外合制纪录片;国外“中国题材”纪录片。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开播,《故宫100》《舌尖上的中国》和《超级工程》等纪录片相继进入国际传播视野,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全球化语境下,中外合制纪录片从之前的“边缘局部”逐渐迈入国际“主流市场”。从1980年《丝绸之路》拉开序幕到新世纪《美丽中国》《功夫》《鸟瞰中国》《中国春节》《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影片的问世,中外合制纪录片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国家形象在他者视域中绽放崭新色彩。而以《超级中国》《中国的秘密》《中华的故事》为代表的国外“中国题材”纪录片,则一改对中国的符号化想象,在体验式思考的基础上,逐渐对中国形成客观凝视。以“中国”为触媒,纪录片的国家叙事始于中国,又回归中国,中国形象在“自塑”和“他塑”中稳步提升。

从电视屏幕到多元终端的生态格局

《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6)》依托10年产业数据支撑,结合近年来纪录片市场的发展,认为中国纪录片是一个被中国市场严重低估的产业。进入21世纪后,纪录片领域发生的变革,不仅是题材与形式上的拓展,更是制作方法与传播渠道的革新——基于互联网的传播与发行,使得纪录片的制作门槛越来越低,传播越来越便捷,这是一个纪录片的黄金时代。国家战略是纪录片产业的核心推动力,而政策红利激活市场,使得创作主体的生产力进一步释放。

从电视屏幕到多元终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传播平台全面发力,为纪录片市场注入生机。国产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呈现出全新的生态格局。《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社交媒体和弹幕视频网站,《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创新中国》持续走红网络,新媒体平台正在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推广提供了便利,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一些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威力逐渐显现,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二十二》作为纪录电影市场的黑马,兼容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大电影的浸入感,最终以1.7亿元完成票房逆袭。而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借助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红利迎来新一轮收视热潮,《我们的青春》《本草中华》《国家记忆》等纪录片进入电视黄金时段播出,显示出可观的传播潜力。

与此同时,生产和传播的便捷性使纪录片产业进入一个全民记录的时代,民间创作力量异军突起,成为撬动纪录片市场的新鲜力量,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三日为期》等网生纪录片,立足于普通人的普通事,自开播以来,获得热烈的市场反应。中国纪录片的民间转向,昭示着作为严肃话语的纪录片,在民间力量的介入下,进一步与大众连接,与市场接轨。民间力量的蓄势而上,使纪录片中萦绕已久的精英主义情结和视角逐步改变,在市场的集结下,纪录片的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在博弈中逐步走向平衡。

故事为形、文化为“核”的全新表达

自1980年以后,纪录片开始颠覆以往以“旁观”和“介入”方式为主的电影纪录片制作方式,纪录片形态更加多样化,故事叙事方式成为主流。近年来,由于受众的审美变化、制作者的理念转变等原因,关于纪录片“故事化”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中,使得纪录片得以保持其生命力。《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从食物入手,挖掘食物背后的文化,来进行故事化叙述的典范。《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的视角进入故宫这一古老的文化空间,聚焦“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以故事化的手段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但伴随着全民文化热潮的蔓延和文化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纪录片成为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民族文明的载体。看《记住乡愁》可以寻找传统文化基因、留住人们的乡愁;《本草中国》和《本草中华》则带着浓郁的草本芬芳和疗愈生命的烟火气,让观者触摸到中医药文化的细腻和神奇;《太极中国》则通过影像记录民俗文化瑰宝,借由人文情怀视角,将太极文化展现在悠久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文化以纪录片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文化展演”,建构起意义共同体。

放眼全球,我们的纪录片在创作理念、生产体制、市场化运营等诸多层面,都才刚刚迈出国际化的步伐,长路漫漫;回望国内,纪录片的收视份额与新闻、综艺和电视剧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与电影的市场、票房和观影规模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意义上,国产纪录片在培养受众观影习惯和审美趣味上的努力依然任重道远。国产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来临?答案不在于当下,而是根植于纪录片由过去到现在,进而走向未来的历史序列之中。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斌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使用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JJD860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卓、陈思:《国际品质 市场路径——2012—2013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新时代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