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承安 周瑶丽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从人力资源素质和内涵建设着手,以供给侧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这不仅是落实习近平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更是大学生重塑职业观、拓宽就业路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其一,尚未形成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难以形成合力。把创新创业误认为是就业的无奈之举,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地认为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没有专门部门负责,而是划归其他部门。其二,尚未形成整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信息跟踪系统,缺乏跟踪帮扶,以致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降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形式化、功利化、简单化的趋向,在课程设计上只是停留在开展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整体教学体系中。其三,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师资力量单薄。有的教师缺少一定的实际经验,有的只关注教学任务完成,有的教师只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其四,创新创业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只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一般性设施,缺乏现场模拟、创业者模拟沙盘、大学生成果孵化中心等设备设施。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存在盲目创业、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等,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一阵风一哄而上,基地或项目浪费闲置严重,整体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带动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学校与社会的供需矛盾,成为“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和使命。从教育供给侧来看,学校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在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法以及精神追求,以追求产品质量和技术为己任,把工作的内在价值放在主要位置,并坚守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真正把一件事做的尽善尽美,在做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持久的意志和耐力,工匠精神是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是对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克服盲目跟风和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源,是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根本出发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需要加强一系列机制建设予以保障。
一是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互动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教师主导、成功人士辅导、学生主体体验三者结合,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促进机制。政府的支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大力指导,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企业拥有较多的实践基地,能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可以共同合作打造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平台,在资金和技术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给予大学生支持。
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机制。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去培养大学生敬岗爱业、诚信品质等精神,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嵌入型”创新创业整合教育。搭建创业者模拟沙盘、大学生成果孵化中心,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体验,开展职业指导和“创客”教育,还可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任优秀企业人员担任导师,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活动机制。组织开展各类科研创新研究项目,学生自己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定期举办多类型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入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创建大学生创业网,共享到网络信息资源。
四是构建310工程建设机制。建立10门关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2025的教育教改项目,培养培训10名学科带头人,打造工匠核心团队,建设10个典型培训基地,搭建校企之间的合作平台。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配备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金、技术方面支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张承安 周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