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
最近几年,央视确实一直在探索何为央视,以及央视能在中国的电视文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时代和社会生发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出于这种大格局和高立意,诞生了一系列的好节目。平时,我基本上只看央视,而且看的最多的就是中文国际频道。
《谢谢了,我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以家风家教为展示主体,以家族人物为承载对象,通过生活化、细节化的家庭故事讲述,折射华人群体的心灵世界。
对中国人来说,家风既是建立在中华文化集体认同之上的,也有每个家庭独特的气质、性格和文化,它最终形成了每个个体的精神成长印记。家风和民风、社风紧密相连,影响未来。在我们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传承优良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谢谢了,我的家》选择以“家风”为切口,表明央视在十分认真地思考自身在中国电视文化中的位置和这个位置所应发生的影响。因此,我对于这一自觉性、能动性充满了尊敬。
我今年已经接近70岁了,个人感觉,以我现有的能力来策划一档综艺节目,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不太难。但是如果要制作一档庄重的、对社会文化和人文修养都确有影响的并且与众不同的节目,我会觉得还要动脑筋苦想一番。
说到“家风”,我自己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我也说过,在那个并无丰厚文化底蕴的家庭里,真正意义上白纸黑字的家风家训是无从谈起的。我的父母常说,“咬紧牙关,没有挺不过去的坎”,他们用朴素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谢谢了,我的家》这一季挑选了近50位嘉宾,他们其中不乏取得重大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家杰人或者他们的后代,以及在文化艺术界、影响广泛的大众名人,和闪耀着道德的力量、带给人们平凡感动的大美素人。节目以当代视角和现代叙事,挖掘中华民族血脉当中最为重要的DNA,激发情感认同,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大众提供着精神的养料和智慧的启发。
对于这样一档立意深刻、制作精良、口碑良好的节目,我还有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为下一季的创作提供方向参考:
第一,第一季亮相的嘉宾,许多都是名门之后、大家之后。他们身后所代表的,是孔子、鲁迅、齐白石、徐志摩、钱学森、汪曾祺、丰子恺等一系列具有深刻文化记忆的名字。通过述说知名人物的家庭故事展现家风主题,《谢谢了,我的家》在当前同类文化节目中树立了标杆和高度,但伴生的一个问题是距离大众生活有距离感,于是少了一些情感代入感和人生参照感。
所以在接下来的节目中,还要适当增加普通家庭的比例,否则容易变成名人之家访谈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真正对大众有所触动、有所感召,必须要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如何在普通家庭“润物无声”。
第二,现在节目竞争越来越大,内容对于观众时间的抢夺越来越强,优秀的文化节目应该有自己的自信与坚持,不要过度忧心收视成绩。据了解,《谢谢了,我的家》是排在全国同时段收视前十位中唯一一档专题访谈类节目,而且对年轻观众和高收入群体都有不错的吸引力。这就说明,优秀节目的自我坚持是可以赢得观众认可的。
在文化领域,世界性的总体现象是——那些最优秀的、最必要的、最不可缺失的,恰恰不是受众广为追捧的。连我这个作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经常写一篇散文或者小说,我认为我很真诚地写到位了,出版社说发行量只有一万册两万册,我不把这个看成损失。因为全世界的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的。所以,央视应该有这样的坚持,不为收视的高低而悲喜,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
《谢谢了,我的家》对于家庭关系的视角可以再打开一点,对于家国情怀的眼光可以再放低一点,更深一步走进万家灯火。
目前,节目更多是一种儿女对父母辈的、祖父母辈的家庭感恩,其实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时常也会感觉到我幸亏有这样的儿女,他们也会想要说声“谢谢了我的家”,如此一来,选题可以更加丰富、情感也能更趋饱满。
我个人对“家国情怀”也有一点想法。的确,千千万万的“我的家”构筑了“我的国”,穷年累世的家风,塑造了而今泱泱中华的国风。但是对绝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能找不出也道不明家庭与国家之间直接的精神联系,但是在家风优秀的家庭,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与责任。所以,我们不能把眼光一直放在有显著家国情怀体现的中国家庭中。眼光那么高的话,就远离人间烟火最温暖的地方了。
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人生和国家的起点,只要我们以优秀文化为视野,选取的每个家庭都是有优秀文化的样本,那么通过小家的故事,一定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生机勃勃。家庭温暖了,社会就温暖了,整个国家就有可能温暖而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