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线城市要治理“大城市病”,在疏解人口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才流动,导致特大城市的人才要向大中城市适当转移,而人才流向二线城市也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二线城市更好地发展。对优质人力资本的争夺,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一线城市也不应高枕无忧,应该更加爱护人才,保持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关键词】“人才争夺战” 经济发展 二线城市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二线城市多举措招揽人才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的发展上时,也许未曾注意到二线城市也在飞速发展着。数据显示,继天津、重庆、苏州后,2014—2017年,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七个城市经济总量也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是城市GDP的数据,二线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攀升。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杭州,近10年来的GDP增速均超过上海与全国,这背后很大因素是浙江民营企业活力的支撑。杭州有阿里巴巴和网易,这些企业赶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好时光,依托优势产业完成了华丽转身。G20峰会后,杭州更是焕发了“新一线”城市的活力。再如武汉,自2014年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它在中部核心、交通枢纽、科教重镇等方面的潜力正在逐步得到发挥。成都近年来发展也非常迅速。其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从城市的单一圈层模式,向一城双核的模式迈进,在天府新区再造一座新城。目前成都机动车拥有率仅次于北京,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600万,外来人口400多万),还是全国少有的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主流二线城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正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引发了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由于国家一线城市的格局已经基本定位,如何在二线城市中脱颖而出,甚或成为“新一线”城市,是各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在二线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各个城市除了在战略规划、投资、土地、环境等方面展开竞争外,最重要的就是招揽和储备支撑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
各个城市的主政者都认识到,城市发展在于人,城市活力也在于人,人口净流入对城市的好处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收入和养老金缴纳的款项,更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要素驱动型增长,除了物质资本投入外,接近无限供给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人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已不可逆转,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才资源,虽然不能改变劳动力人口供给的数量,但能提高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力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开发,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巨大需求。
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持续收紧,为二线城市人才招收引进提供了契机
在二线城市急于招收人才发展自身时,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持续收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安身,也为二线城市人才招收引进提供了契机。而对优质人力资本的争夺,正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总体而言,一线城市持续收紧落户政策,首先是一个国家战略。一方面,一线城市人口的规模效应虽然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但过量的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一线城市要治理“大城市病”,在疏解人口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才流动,导致人才向大中城市适当转移;另一方面,人才流向二线城市也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二线城市更好地发展。为此,北上广深均将控制人口规模作为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并在各自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到2020年的常住人口控制目标。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线城市的落户门槛越来越高。
随着一线城市接二连三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楼市限购、收紧户口等政策,“逃离一线城市”的呼声再次响起。猎聘网大数据显示,北京人才外流目标城市排名第2至第5的城市分别是深圳、杭州、天津、广州,这些地方吸纳了从北京外流的部分高校毕业生资源。主流二线城市对人才充满了热情,但是能否让人才留下来、维持城市人才的净流入率,才是这些城市人才竞争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二线城市才投入足够的资源去争抢人才。早在2017年,武汉、成都等许多强二线城市就已经陆续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旨在抢夺流向二线城市的优质人才。2018年,这场“抢人大战”的热度更是愈演愈烈。
一线城市如何应对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
鉴于二线城市这波争抢人才热潮过于迅猛,一些人开始担忧一线城市的人才是否会出现大幅度流出,以致于影响一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担忧虽然并非空穴来风,但却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如前文所述,一线城市收紧人才落户政策,向外疏解劳动力人口,实际上是国家战略和一线城市主政者自愿选择的结果。从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根据2018年初北京与上海分别召开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的消息,2017年,京沪的常住人口双双出现下降,这在1978年以来还是首次。当前二线城市纷纷开出户籍、住房和现金补贴等优惠条件争抢人才的现象,恰恰说明了一线城市长期以来所拥有的人才竞争优势。
事实上,一线城市的薪酬对人才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智联招聘2017年7月公布的报告显示,2017 年夏季求职期,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的平均招聘月薪居于第1位(9791元),第2至第5名依次为上海(9337元)、深圳(8866元)、杭州(7933元)、广州(7754元),一线城市的薪酬优势明显。国内培养的高端人才或者从海外归来的人才,首选就业地依然是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虽然近年来一些北上广深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去二线城市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效应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是由一线城市苛刻的落户条件和较高的生活成本所造成的压力所致。倘若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有所放松,人才资源仍有可能回流到一线城市。
不过,一线城市不应据此而高枕无忧,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动态的,二线城市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线城市,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一线城市要想长期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继续推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繁荣外,还要树立“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理念,将人才吸纳和人才服务放在人才管理的第一位,对城市各类人才倍加珍惜和爱护。否则,人才资源离开一线城市并非是不可想象的,而人才资源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带来城市的衰落。在这方面,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提出的“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政府要勇于做人才的店小二”等人才管理思想,值得一线城市的管理者思考和学习。
为了吸引人才、服务人才,一线城市的管理者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拓展人才发展平台,着力解决各类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让一线城市成为各类人才爱岗敬业、创新创业、自我提升的梦想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智联招聘公布今夏平均招聘数据 37个主要城市平均月薪达7376元》,中新网,2017年7月12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