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战”折射出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经济升级活力在不断的提升,“人才争夺战”中地域性的利益博弈中的“逆马太效应”开始显现。而部分一线城市也加入了 “争夺战”的行列,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的加入让这场“争夺战”再次升级。
尽管北京和上海也加入到抢夺人才的大战之中,但是,北京和上海对人才的需求并非一般性的人才需求,更多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需求类型。在人才争夺战地域性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各城市进入的难易程度有了基本的统计数据。根据《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的大数据显示,在全国七大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的人才流动中,整体而言,人才流入前四个城市难度较大,流入后三个城市难度较小。从人才的净流入率来看,部分新一线城市如杭州、成都和苏州已经与一线城市相差无几,有的城市的净流入率甚至超过了部分一线城市。如杭州人才的净流入率已经远远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开始由争夺高端人才到争夺劳动力。争取青年劳动力净流入,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中利益博弈的共识。2015年前,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利益博弈的焦点是在于争夺中高端的人才;而2015年以来,二线城市基本上将争夺人才的利益博弈聚焦点投向争夺劳动力,且均将目光放在应届大学生身上。随着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劳动力的不断注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人才与劳动力的双重“虹吸效应”下,未来新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经济实力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也将会不断减小。
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入比例来看,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较高;这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与地域性政府的规划和严格的人才控制性政策相关。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中地域性利益博弈的效应开始显现,由此,这些城市正面临人才抢夺良机。
第一,从基础禀赋来看,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具备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争夺实力。这些城市要么是省会城市、要么是沿海开放城市,其共同特征是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再加上优厚的落户、生活、工作和创业条件,会对各类人才和人力资源具有强有力的吸纳力和吸引力。但同时这些新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还应找准自身的城市定位和人才定位,“硬抢”并不可取。应利用一线城市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入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及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人才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留得住”。各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要通过“引”“留”“育”三项并举的举措来促进人才的良好培育,而不能“一抢了之”。中国人才流动的路径及聚集的地域性,凸显出人才最终能否“引进来”并且能够“留得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综合实力和各种软硬件环境。各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真正留住人才的硬实力和软环境的营造,还需各城市继续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不断完善本地域的综合基础设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
第三,人才“引进来”是第一步,而是否“留得住”是最为关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才引进来后同样需要继续培育,继续提供工作、生活、科研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要继续以人才建设为中心,而不是束之高阁。在当今经济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中,“一抢定终身”已经成为历史。流动的人才遇上了流动的产业,流动的产业又遇上了流动的技术,从而形成了流动的现代性社会。尽管流动性与现代性是一种孪生的关系,但在功能性定位的尺度上,我们仍希望探寻和建构人才与城市相对稳定的线性关系,希望人才忠于城市、服务于城市,并与城市共同发展。而我们也正好遇到了以人为本的美好新时代,各城市在促进人才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才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权益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JJD840008)阶段性成果】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