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才争夺战”的开启,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时代,引才与用才的结合,需要准确识别真正的人才,坚持长线发展;需要树立人人平等、共有共享的理念;需要构建人才文化,打造人才生态。
【关键词】引才 用才 人才争夺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关键、最紧缺的要素。为此,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打出“组合拳”,展开“人才争夺战”。随着“人才争夺战”的开启,如何更好地引才、用才,已经成为必须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引才与用才的结合,需要准确识别真正的人才,坚持长线发展
什么是人才?人才不能唯标签化、唯智力化、唯学历化。人才包含了“人”和“才”两个涵义。古今中外,德才兼备一直都是人才衡量的基本标准,即一方面是敬业精神,包括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能力素养,包括知识、经验、技能、激情、爱好、才华和智商等。“天生我材必有用”,广义的人才就是人民。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和目标。发展权利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第一,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发展,而且应该是自由、正向、全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第二,人的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人才为国力之根本,但是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要兼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人口问题的背后是人心问题,为了防止人的异化和人口的异化,对人的发展需要伦理关怀。第三,人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不能唯GDP论,不能见数不见人,只要以人为本、投资于人、发展于人,形成能力资本和道德资本,就能克服短板效应,实现永续发展。教育是最基本的投资,进行教育活动,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育人们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掌握广博和实用的知识,成为有学识的人。
“人才之战”应该是长线的,不应该是短期的、一窝蜂式的。近期,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比如武汉、西安、重庆、成都、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郑州等。各地纷纷采取各种行动,拿出极大的诚意、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和招聘人才。然而,在进行人才争夺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即当地真的需要人才吗?真的能留住人才吗?
事实上,人们对人才的价值和重要性是有高度共识的,即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关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第一资源。而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应该是长期的工作,不能仅是一时的热情和热度。现在各大城市“人才争夺战”的日趋“白热化”,固然与近年来中央对人才的重视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召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知识智能高科技时代到来、作为经济桥头堡和创新孵化器的城市社会竞争加剧有深层的关联。各大城市所紧盯的高、精、尖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信用度、知名度和贡献度来测量。其一,信用度考量的是人才的公民素质,即是否诚实守信、老实做人等,可以通过个人档案来了解。其二,知名度考量的是人才的业绩能力,可以通过业内评价获得。其三,贡献度考量的是人才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业内和社会评价来获得。
引才与用才的结合,需要树立人人平等、共有共享的理念
在如何用好人才资源这个共性问题上,一方面,要尊重地方利益诉求,开放人才市场,鼓励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允许人才流动、自由选择,实现人才共有、红利共享。
第一,要体现人人平等。首先,各地要营造思想自由、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保护产权、人格平等、人尽其才、没有歧视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要引进新人才和用好旧人才协同进行。只有坚持人人平等的理念,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使其互补互持、合作共赢、和谐共生。事实上,一地的发展要以本土已经蓄积储备的人才为主,引进新一代人才为辅。其次,要在鼓励人才良性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共赢。中国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打造人才生态。良性竞争必须要达到利己利他、利国利民之效果,兼顾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努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也不是为了摆姿态、要面子、树政绩而引进,更不是为了占有而引进。引进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引进的目的是为了用好,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二,要坚持人才共享。首先,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来去自由、互通有无、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的社会氛围和环境,要善于区分人才的个人所有权和单位使用权。才能的个人所有权决定了人才有选择的权利,发展和成功是人才的愿景,安居乐业是人才的基本需要。引进人才是长线投资,因此,不仅要保障人才应有的待遇,而且要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和现实困难。总而言之,留人要留心。其次,要允许和鼓励人才的选择。“树挪死,人挪活。”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今天,绝不能给人才画地为牢,应该允许和鼓励人才的双向选择,即城市选择人才的同时,人才也可以选择城市。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人尽其才的重要机制,可以产生资源的优化组合,破除人才地方固定化的政策藩篱。
事实上,“人才争夺战”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地方利益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才社会地位的提高。抢人才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国家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人才红利的地方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消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能够彰显大国的用人气度和胸怀。
引才与用才的结合,需要构建人才文化,打造人才生态
要正确处理引才和用才的关系,要打造好重才、爱才、用才、惜才和护才的“五才文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土人才、海归人才要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人才生态的形成需要保持人才的多样性、互补性和进化性。一些“北漂”感触最深的是,北京“藏龙卧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即使在北京有车有房,内心也总是缺乏归属感,而2018年北京出台的人才新政,让一些人看到了落户北京的希望。2018年2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关注人口健康,更要关爱人才健康。预防人才夭亡、癌症等绝症年轻化,是当前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健康是一种生命姿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当前,城市青年人才大多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同质化生活模式,比如经常熬夜、不规律加班、饮食无度、生活失序、以不健康的零食和没有营养或营养失调的垃圾快餐为主食等。工作忙累并长期处于高压下的青年才俊们,健康漏损和人力资本提前耗散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人才已经逐渐成为“过劳死”的高危人群。社会和个人都要追求健康工作。健康不仅是生活的第一,也是生命的唯一。健康不仅需要自爱,而且需要社会爱护。保护人才健康,就是保护社会财富,就是保护创造力、生产力以及消费力。
人才不应只有事业和工作,更要有生活和情趣。人才不只是个体,也有家庭,因此,对人才的使用需要与其生活以及家庭保障结合起来。尊重、爱护、珍惜、关心、护持人才,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在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工资收入和职称评聘等方面都要提供条件、完善服务。在政治上关心、感情上投资、利益上激励、生活上体贴、事业上扶持,才能使人才安居乐业。只有生活有保障,人才才会工作有干劲、健康有活力、事业有成就,而国家自然也就更有希望。由此,也就解决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个前后互相联系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已经在兼顾人才的家庭需要。比如,深圳提出将人才的社会贡献纳入子女入学积分权重,深圳高层次人才的非本市户籍子女在本市就读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待遇;医疗方面,杰出人才可享受一级保健待遇,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以及除杰出人才外的其他海外A类人才、B类人才可享受二级保健待遇,后备级人才和海外C类人才可享受三级保健待遇。上海在人才政策“30条”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表示将从建立住房支持、实施落户绿色通道、优先申办中国国籍和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开辟结汇换汇绿色通道、健全交通出行保障机制、保障配偶子女相关待遇等7个方面提供系统保障,解除高峰人才及其团队的后顾之忧。广州计划在5年内投入约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渥待遇。
此外,各地需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和平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公正评价人才的贡献和红利,保证人才的政策待遇和福利水平,不断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①《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新华网,2017年11月7日。
②《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华网,2018年3月7日。
责编/贾娜 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