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多头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法治思维确立宏观政策机制,要对经济政策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要大力倡导低碳环保消费理念。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法治思维确立宏观政策机制,要对经济政策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要大力倡导低碳环保消费理念。

【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估 法治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运用改革和法治思维切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理论依据遵从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国家发展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后世的影响,要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因为地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有限,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控制地区经济规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从环境制约的基本条件,通过各项约束及制度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融入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宏观调控经济发展速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经济、民生和生态良性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文化建设中,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减少消耗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而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各个主体明确环保意识,完善其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做到城市和乡村之间、发达城市和一般城市之间的生态公平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评估体系,将约束生态承载力的行为制度化,建立生态文明政策杠杆,平衡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利益,树立公众环保意识,使全民注重生态效率和生态公平,最终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化。

全面深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将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并遵循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法治思维,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终形成以生态意识带动经济、人文、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应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促使市场经济中的各主体建立环保和良性竞争意识,并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和谐的基础保证,是稳定国民心态和情绪的重要手段。生态环保关系到人类发展的长远未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降低资源消耗,鼓励民众和环保团体参与环保,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在文化建设方面,力争营造一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的人文理念,迎合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抛弃传统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理论。政府应向群众传播绿色文化和生态文明,鼓励民众践行低碳生活。在社会建设方面,应该注重城乡建设的公平性,不能忽视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建设,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包容性发展政策,缓解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保问题。

如何以改革和法治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宏观政策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即使国家严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但一些地方政府依旧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本地发展的唯一参考。所以,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长率等规划指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指标中加入与环保相关的硬性约束。

首先,要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等硬性约束指标,如果地区经济发展中此指标超过标准值,将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其次,各个企业单位要设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将这种中长期战略方针融入企业发展计划、规划以及各年度规划的前置约束。再次,通过硬性的政策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以低碳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企业改变原有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创新型低碳产业、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同时,生态保护红线的硬性约束,还能促使生产商为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做出改变,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改革进程。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于生态环保型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总之,通过法律法律对相关政策进行强制性约束,可以使政府、企业以及人民群众对低碳经济产生正确认知,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理念。

第二,对经济政策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好,使一切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均不超过自然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所以,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前,应该向当地政府提交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由政府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权衡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综合考量项目的利弊。

首先,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应具有准确性和公正性。其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应保证完整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从而制衡政府、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决策体系中应包含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系统,并将其作为硬性条件。最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应该保证透明性。要将所评定的项目情况公之于众,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加大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的社会制衡力量。

第三,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政策和体系的宏观方面进行,更需要在微观的方方面面作出细微调整。应在全国范围内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可以配合生态保护红线等强制性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消费者实行低碳型消费配额,使消费者养成低碳环保消费的好习惯。低碳型消费配额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含碳产品时,会被扣除每种产品相应价值的碳含量,直到消费者完全使用完当年的额度,就会被明令禁止购买含碳的产品。这种在消费中添加强制约束力的行为,会迫使消费者在消费抉择时将生态环保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使公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

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进而促使企业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下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通过需求改变供给市场,使整个经济体制向减量、低耗和低排转变。企业通过改变其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方法,来达到低碳、低耗和低排的目的。同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在生产上需要改变自身的技术工艺。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国家想要繁荣富强,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法治思维确立宏观政策机制,对经济政策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在全国上下营造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7日。

②潘晓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天津日报》,2018年1月8日。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