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何以更进一步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更进一步发展,就要坚持以生态红线管控引领绿色发展;以多元共治促进全社会共同行动;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生态文明走向世界。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更进一步发展,就要坚持以生态红线管控引领绿色发展;以多元共治促进全社会共同行动;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生态文明走向世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环境监管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产消费模式转变以及环境执法监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以生态红线管控引领绿色发展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各项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绿色发展需以生态红线作为管控标准。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保护具有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确保在经济发展浪潮中,这些区域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符合国家基本的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底线则是坚持环境质量无污染,确保大气、土地、水资源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坚守生态红线和质量底线。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以及重点任务,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能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以生态红线管控引领绿色发展,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注重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注重经济发展中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水平,以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不依赖生态资源投入,将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除此之外,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区域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存在差异,各地区政府应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利用环保准入、生态补偿、排污权限制等措施严格控制企业污染,以环境政策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府发展战略中,坚守生态红线,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在新时期,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将共同努力,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守生态红线,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以多元共治促进全社会共同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以政府为主,更要邀请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企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最终目标。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多元共治促进全社会共同行动。

首先,政府要利用资金和政策优势,落实环保部门责任,以资金保障环境污染的治理,以政策引导企业向绿色经济发展,坚决抵制高污染企业的存在,强制污染企业进行转型。同时,政府要建立统一的生态质量监测和考核制度,借助现代化技术完成生态文明体系评估,将生态文明建设精准化、常态化,加强对相关部门领导的监管,借助“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党员干部实现终身追责。

其次,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自觉为绿色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要舍弃靠环境污染换取经济利益,在政府的要求和指导下改善经营模式,积极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生产生态化,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坚决不做生态文明的破坏者。同时,企业应配合政府建立污染损害鉴定制度、赔偿制度,做到对企业生产环境污染的自检自查,以技术手段减轻环境污染,从被动减排向主动减排进行转变。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负有监督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应积极地参与到监督之中,给政府、企业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化意见,同时,政府要畅通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参与渠道,利用问卷调查、听证会、信息公开等形式让公众广泛参与监督。在新时期,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府、企业、公众都应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效应,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借助全社会共同力量必将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生态文明走向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有效的环境监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首先,创建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监管制度。国家针对国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统一监管,明确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通过这些方式打破传统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中存在的弊端,彻底解决监管责任不清、监管执法碎片化相关问题。其次,构建省级以下环境监管垂直执法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在多地取得成效,江苏、重庆、湖北等省市均是以垂直管理制度进行环境监管,这些省市在环境监管方面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下一步应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出台环境保护监测规范性文件,将垂直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环境执法监测能力和标准化建设,确保能够实现跨区域、跨流域监测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共享机制。最后,构架统一的自然管理机构。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作为切入点,探索新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制,将各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公园体制,由相应的部门统一监管,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使用、生态文明监测等相关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积极承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标志着我国不会以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全球生态作出贡献。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积极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签署《巴黎协定》。短时间内的诸多举措都证明我国要致力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中国模式”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发展,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大国、强国。首先,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公约。依照《巴黎协定》相关要求,我国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各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对话交流,承诺主动控制大气污染,落实生态文明承诺。其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中俄、中哈、中国-东盟都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在污染减排、气候变化、促进可再生能源等多个方面达成战略协议,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最后,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依靠新能源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WTO影响下,我国应主动加强环境产品的自由贸易,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进行投资,兴建诸多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产业基地,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让新能源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在新时期,国内、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中国不仅要注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为南通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地课题(课题编号:14JD0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卢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

②周宏春:《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2017年第4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文明建设   生态   环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