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三重解读

核心提示: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精神之巅的理想信念,源于具有超越性的人的生命活动,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构成的生活。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才能彰显其“精神之钙”的功能。

【摘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精神之巅的理想信念,源于具有超越性的人的生命活动,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构成的生活。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才能彰显其“精神之钙”的功能。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生活化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理想的指引。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理想信念”,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的宣传和教育。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灵魂教育和精神塑造的作用,已成为崭新课题。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超越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向度

人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三重存在。人的生活是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结合。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超越自然”的存在。理想信念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关于生命价值的执着信念与不懈追索。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精神超越性的一种努力,其生成与人的生活一脉相承,并无时无刻不在生活的浸染当中。人在教育中传承和创生文明,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成为现实的主体。理想信念则是人成为现实主体的重要标志,其教育也需要在实践的生活中确立价值。

人类生活是一种意义活动追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本能生存、维持生命的简单活动。由人的生命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由人创造的历史,总是由人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个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关键性标尺就是人的理想信念,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标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理想信念,与人类的意识活动发展同步。其确立既是对个体及其生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又是导引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理想信念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内在聚合力量,表现为对生活的意志、定力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奋斗。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过程,能让人体验到对目标理想坚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保有内心的安宁和充实,这一过程是激动的、新鲜的、充满活力的。

人类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迷惘或困惑,以致对人类生活的未来抱有怀疑。消解怀疑与困惑,追寻探索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是人类主体的自觉期盼和基本需求,理想信念就成为满足这种期盼和需求的追问结果。理想信念引导人类逐步构筑起内在的精神家园,树立起行为规范选择和评判的价值标尺,从而确证人类存在的意义,使人类在发觉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归属感。

实践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点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在实践中完成。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除了“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①在实践的生活范围内,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由生活创造的自觉意义是交互存在的。如果缺少生活意义自觉,就不会有生活意义的实践创造;如果缺少生活意义的实践创造,就不可能生发出创造生活意义的自觉。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人的全部活动的终极意义,在于使人的自身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满足,把现实生活建设为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的有“意义”的世界。理想信念作为个体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状态,具有最高价值判断内涵,是个体价值选择与行为实践的本质标尺。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增强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个体在意义世界的建构中提升和完成自己,这一过程就是对理想的求索,是对有限性的超越,是对新生活的创设。

实践是个体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的实践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体现,也是人对客观世界能动反作用的体现。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产生了不同的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必然随着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在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心理积淀中生成的理想信念,形成特定的内在主观的文化心理。

把握生活意义,拥有科学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重重矛盾和种种不如意的现实,追求和谐的完满境界。人是实践性存在,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对象化方式得以实现。理想信念不仅能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会促进和改善人的物质生活,协调和完善人的社会生活。生活是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生活中的诸多课题是社会在人的生活中的体现,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点。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高高在上、脱离人们实际生活和利益满足的“空中楼阁”。

日常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成路径

即便是极具科学理性的理想信念,也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广大民众轻而易举地认同和接受。在促成科学理想信念内化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突出日常性生活特质,以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为真实、完整载体,寻找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生长点。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不断优化社会生活载体,使蕴含着民众利益和远景的理想信念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逐步转化。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②理想信念教育要真正达到引领人们精神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日常生活是人民大众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行为时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层面。日常生活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与人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文化交往关系的基础形式。理想信念坚定的根本标志就是确立了一种习惯,个体的习惯与个体的行动有相同的特点,个体的理想信念与个体的习惯也是相同的。行动可以带来另外一种观念,观念可以引发具体行动并拥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把精神世界的价值转变为生活习惯,走进日常生活世界。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生活与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均不同,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网络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极为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使其嵌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避免理想信念教育悬浮于生活之外、脱离于需求之外、落后于人的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科学理想信念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行动自觉和价值指引。尤其在价值体系多元交汇、碰撞、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人们的观念意识呈现出多样化、隐蔽性、两面性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甚嚣尘上,使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理想信念教育要具体落实在社会各个领域,需要通过各行各业职业规范、行为准则的建立健全完善,渗透至职业生活的全过程。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使理想信念保存的温度在家庭内外、学校内外、社会空间中保持一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形成连贯的教育体系。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③理想信念这一精神生活的最高峰脱离不开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而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最高层面的成人教育,需要走进人的超越性生活、实践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通过认知、认同、内化和外化等动态过程,沉淀到人们的观念层面和信仰层面,成为人们的内生动力和精神脊梁。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性基础与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HB16MK021)研究成果】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页。

责编/周素丽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信念   理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