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古代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何以更富吸引力

核心提示: 把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作品,是当前的一大热潮。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由古代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导致了此类影视剧作品的过度商业化与快餐化。古代文学名著的影视剧改编,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追求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真正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摘要】把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作品,是当前的一大热潮。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由古代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导致了此类影视剧作品的过度商业化与快餐化。古代文学名著的影视剧改编,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追求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真正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关键词】文学名著 电视剧 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应尊重原著的精神实质

古代文学名著与电视剧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的运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经典的故事情节。古代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文学经典作品不同,影视作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视觉艺术进行表达。人们观看影视作品,能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可以说,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要吸收文学因素,还要求表现手法、表现风格的协调一致。因此,影视剧作品需要把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
由于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时候,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代代相传、经久不哀,在读者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如果把这些古代经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就有必要考虑到当代受众的审美倾向和接受心理。例如上世纪90年代改编《三国演义》的时候,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和主体基调就大致与原著小说一致,原著中的诸葛亮智谋超群、关羽忠义勇武、刘备仁德宽厚、张飞鲁莽暴躁,这些人物原型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也延续了“拥刘反曹”的基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编。而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成功改编,也有效促进了影视作品文化品位的提升。
如果影视剧的改编脱离原著的精神实质,代之以随心所欲的创作,那么就脱离了“忠实原著”的初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夏衍曾提出“忠实原著”的改编原则,得到学界的公认与赞同。20世纪80、90年代,很多改编者在改编古代文学名著时基本上遵循了忠实原著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融入了时代特色。当时,由古代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影响极大,收视率一再创新高。而80年代中期以后,古代文学名著的改编逐渐打破原著的风貌,不再亦步亦趋地沿袭原著小说的文本。21世纪新版 《三国》、新版《红楼梦》等电视剧作品的出现,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中,观众的主要争议点围绕在是否忠于古典原著与如何进行合理创新这两大问题上。
当前,受到市场大潮的侵蚀,有些编剧逐渐倾向于将古代文学名著改编成迎合大众口味的“戏说”“恶搞”类影视作品,这已经远远脱离了改编名著的初衷,使之沦为了娱乐的牺牲品,是应当予以监管的。

由古代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出现过度商业化与快餐化的倾向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由古代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导致了此类作品的过度商业化与快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影视剧作品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明显。网络时代,追星成了青年一代特有的娱乐活动,娱乐明星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具有极强的娱乐号召力。邀请当红娱乐明星出演的影视剧,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这是电视剧投资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作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消费社会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迎合。在很多由古代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中,这种“偶像化”倾向都较为明显,从而造成电视剧人物与原著人物的差距。
其二,语言艺术的感染力难以彰显。一些改编自古代文学名著的影视剧作品难以将原著的语言魅力传达出来,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当宝钗在滴翠亭偶然听到红玉与坠儿的私房话后,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来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由此可见,宝钗外表温良贤淑,但实际却城府极深、心思缜密、善于伪装,与黛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段描写直接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特有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电视剧对这段心理活动的呈现就稍显不足,只是以宝钗的低头沉思作为展现。对于观众来说,恐怕很难猜出她此时心中的想法。再如《水浒传》中有一段描写:“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霸王恨无船。”这几个比喻句形象描述出林冲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更是沦落到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悲惨处境。这种无奈的心境流露于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同身受。但是在影视剧中,这种心境却不太容易呈现给观众,语言魅力自然也难以彰显。
其三,一些影视剧作品缺乏内涵。古代文学名著往往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程度上,是改编者不太容易超越的。一些文学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就在于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然而在当下,一些改编自经典名著的影视剧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没有在作品的深度上下功夫,导致一些作品只是流于浅表的模拟或复制,内涵不够深刻,因而也必然缺乏影响力。

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不仅要拓展艺术空间,还要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将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就要使其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人们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通过网络传播,改编成影视剧的经典名著能够吸引观众,引发其共鸣,使之感受到经典名著的魅力,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通过观看改编的影视剧,有不少文化水平较低或阅读条件较差的受众也可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更多品质精良的影视剧作品,加大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推广力度,使其真正走向大众化。
要在忠于原著前提下,拓展出更大的艺术空间。我们之所以要改编一部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中有我们需要的某种精神。把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荧幕形象,是文艺工作者的一项使命,也是信息时代人们的普遍要求。那些改编成功的影视剧作品,的确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电视剧改编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大的艺术空间,不断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要以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推动文化传承,真正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为影视剧作品提供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思想价值和审美享受。古往今来,这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名著不仅带给我们心灵的滋养,还提高了我们的人文修养。因此,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了解、以经典名著的影视剧改编推动文化传承,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
(作者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②刘燕城:《小说名著改编电视剧得失谈》,《当代电视》,2003年第10期。
③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④姚小鸥:《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影视剧   名著   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