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几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进行装配。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抓住了可能“同频共振”,抓不住就会“擦肩而过”。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这些“历史性成就”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创新大国。
2017年4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构建天地往返系统,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开放的国际太空科研平台铺平了道路。
“一分钟计算能力相当于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这样介绍采用国产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2017年11月14日,“神威·太湖之光”第四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四十九期)榜首。17日,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应用“非线性大地震模拟”再获此领域内最高荣誉“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该奖项上的蝉联。中国超级计算机在性能和结构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于6月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近年来,中国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升至第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持续攀升,折射出中国创新‘含金量’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表示。
2017年,中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到70.9%,较2016年提升3.4个百分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1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4.8万件来自国内,同比增长12.5%。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国外来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达30个,仅在光学、医学技术、发动机、音像技术、运输等5个领域与国外存在微弱差距。
“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实际是国家发展的主动权。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以‘鼎新’带动‘革故’,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说。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正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崛起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