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为打造“双创”升级版注入新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这意味着要进一步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启动“双创”新动能。

当好“店小二”:全链条服务激发“双创”活力。切实转变原有的“审批思维”,眼睛向下,像“店小二”那样做好服务,不拿“好评”不罢休。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信息技术支撑,通过数据共享和电子营业执照的应用,推动涉企审批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制定各类登记“不见面审批”清单,提升服务质量。二是深入推进服务标准化。推进政府“回应制”等完善,参考银行系统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对办事事项的环节、流程、材料等关键要素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让群众一听就懂,立学立会。三是提升网络服务平台。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服务业的零散化、分散化状态,开通“PC端+手机端”的“双创通”服务平台,将“双创”服务向前端延伸到“选种”“育种”环节,向后端延伸到市场拓展、产业化环节,构建完整服务链条。

丰富“工具箱”:全要素聚合提升“双创”效率。适应新发展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双创”的要求,不断创新工具、丰富工具箱。一是政策工具集成改进。加大部门之间协调力度,梳理整合当前“双创”政策,适时编制“双创新菜单”,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进行全覆盖式宣传沟通,切实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改进政府规制手段。突出知识产权价值开发与权益保护,成立以确权、定价、交易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推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把人们注意力引导到创新上;注重资源盘活,基于土地、投资经济社会产出效率,制定差别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差别化要素价格倒逼机制,引导要素由低经济社会效率主体向高经济社会效率主体转化。三是巧用行政干预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推进“双创”场所用途便捷变更,对从事无污染、不扰民、无安全隐患的市场主体,允许将住宅用房改作工商住所、经营场所;为适应再次“双创”主体需要,在商事登记变更中,允许工商业用地及房产转换用途,通过推进便捷变更,为“双创”提供便利条件。

构建“孵化器”:全领域提升培育“双创”动能。多层级构建“双创”平台,促进“双创”要素富集,为“双创”发展提供起飞平台。一是坚持“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升级“载体平台”。鼓励通过PPP形式打造“双创”载体平台,并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克服目前众多载体平台机构小、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考核推动“双创”载体平台升级优化;注重构建社交平台,着力推进智慧“双创”服务设施,打造新型“双创”空间;注重面向社会众筹,动员开放资源解决软件支持、硬件制造、资金对接等众多难题。二是实施“首位产业”发展战略,打造“首位产业园”。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根据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选择传统优势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首位产业园”,推动关联企业、配套产业、相关行业向同一园区集聚。鼓励创新创业与传统产业对接,创造新的蓝海。三是集聚“块状经济”发展动能,建设“特色小镇”。紧扣产业聚焦“双创”,着力围绕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形成创新、创业“族群”。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快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集成孵化,促进“双创”主体采用智能生产方式、网络运营模式、电商经营模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生态圈”:全方位对接厚植“双创”基因。推进创新城市、创业城市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是城市建设“强筋骨”。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科学规划空间,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加快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对外合作,以乐居、乐业的幸福之城来吸引创新创业者。二是创新设施“长肌肉”。创新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等特点,发达国家普遍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需强化对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建设,为源头创新提供巨大支撑与辐射。三是文化建设“悦表情”。完善创新创业者关爱机制,通过设立创业失败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办法、子女就学和家属低保救济等,营造崇尚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聚焦“清”“亲”政商关系,采取目标清单公示的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去除红顶中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大力营造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的浓厚氛围,厚植双创基因。

[责任编辑:银冰瑶]